大吴泥塑潮语俗称涂安仔[1]),起源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是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一项泥塑艺术。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为中国三大泥塑[2]。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共计510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大吴泥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大吴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
分类传统美术
序号346
编号项目Ⅶ—47
登录2008年

历史 编辑

大吴泥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年。时大吴创村人为福建漳浦人吴静山,此人曾随其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此艺作为谋生手段又在大吴村代代相传。明朝中期由于民间的游神赛会、婚嫁生子、元宵庙会等节庆活动中,普通民众形成购买“喜童”或“纱灯头”(即制作纱灯的人物头像)的民俗习惯。而这类民俗活动对塑造人型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大吴泥塑的发展[4]。而到了清末民间赛会更是频繁,民间戏班林立,时潮州的潮剧戏班多达200余家,而铁枝木偶的需求也是大增。大吴泥塑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顶峰时期。时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涌现出一大批很出名的“字号”,如利合、财合、福合、祥合、财记、喜记、荣记、金记、胜记、秀记等四十余家。现台湾珍藏着这些字号的大吴泥塑有二百余件[5]

制作工艺 编辑

它的制作工艺分为塑和绘。具体程序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和彩绘五个步骤。塑是指先将常用的形体,用泥捏塑成形,并制成模具,再将模具中的泥压制成为中空的半成品,接着组合成泥塑胎型。等其自然风干成型后或放入窑中低温烧制,将干燥的泥坯或烧制成型的坯体用颜色进行彩绘[6]。其制作工艺的特色是采用了贴塑的方法进行捏塑胎型[7]

作品题材 编辑

取材范围主要分为戏剧类、肖像类、生活类、吉祥类[8]。其中戏剧类的包括整台戏人物造型的大型泥塑称为“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分“文身”与“武景”[5]。肖像类是大吴泥塑里最考验师傅的品种之一,要按照定制者的要求依据其原型进行塑造。生活类的就是从生活中选取题材。吉祥类取源于民众避邪的朴素观念[7]

图片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潮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组 (编). 大吴--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潮州文史》: 112页. 2005. 
  2. ^ 中国三大泥塑之一“大吴泥塑”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2010年11月18日 [June 17,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7日). 
  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6月14日 [June 18,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29日). 
  4. ^ 赵健磊、张宏岳. 《中国民间泥塑技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09-01: 20页. ISBN 9787504580221. 
  5. ^ 5.0 5.1 林雄. 《经典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局. 2009-08-01: 285页. ISBN 9787540675707. 
  6. ^ 赵健磊、张宏岳. 《中国民间泥塑技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09-01: 50页. ISBN 9787504580221. 
  7. ^ 7.0 7.1 赵健磊、张宏岳. 《中国民间泥塑技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09-01: 22页. ISBN 9787504580221. 
  8. ^ 赵健磊、张宏岳. 《中国民间泥塑技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09-01: 21页. ISBN 978750458022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