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民族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1月24日) |
大和民族(日语:大和民族/やまとみんぞく Yamato Minzoku ?),又稱和人(日语:和人/わじん Wajin ?),為日本主體民族,經常被當成日本民族的同義詞,以日本語為母語,佔當前日本人口95%。在到來人等日本列島的居民中,有一種觀點將古代大和朝廷或中世武家政權統治下的人們定義為大和民族,而將近世被幕府體制納入的奄美群島及琉球群島,並將居住在北海道。
大和民族 | |
---|---|
![]() | |
總人口 | |
1億2512万[1] 2016年7月 | |
分佈地區 | |
原住民 日本列島( ![]() 大移民 美洲( ![]() ![]() | |
語言 | |
日语 | |
宗教信仰 | |
神道、佛教、基督教 | |
相关族群 | |
大和民族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大和民族 | ||||||
简化字 | 大和民族 | ||||||
| |||||||
日语名称 | |||||||
|
概要 编辑
起源 编辑
大和民族最初是指生活在奈良盆地的大和國(有可能就是《三國志》所記載的邪馬臺國)的族群。有研究指出日本主要人口由绳文人、彌生人以及来自東亞大陸地区的漢族融合而成[2]。大和民族在彌生時代晚期大和王權崛起,不斷地擴張疆土和征服周邊的國家和民族(如隼人和蝦夷),再與漢族等來自東亞大陸的渡來人融合,最後形成現在的大和民族。
稱呼 编辑
大和民族最早被中國人稱作倭人,因為其身材相對矮小,直到8世紀他們认为「倭」字帶有貶義,才要求改成「和」。
分佈及移居 编辑
大和民族的人口約1億2511万7千人(2016年7月),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全世界大部份國家亦有少量分佈。二戰前,在朝鮮半島、台灣、庫頁島、北方四島、中國東北、夏威夷、關島及德國在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也有所分佈。
二戰後,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原日本占领区的日本国民、日军战俘大都被遣返回日本本土,总人数超过六百万。其中,蘇聯更趁日本局勢混亂時趁機強佔庫頁島和北方四島,將島上的大和民族和一些日本原住民全趕到北海道。在中國東北則由於日本軍隊的倉皇撤退,有上百万人被滞留。与朝鮮民族不同,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不承認遗华日侨拥有中华民国国籍,为中华民国国民。包括东北在内,国民政府通过数年集体遣返,将大部分、近四百万日本侨俘遣返回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政府再度集体遣返遗华日侨。而在中國東北當地家庭收留的数千日本人则留居于中国,他们又被稱為日本遺孤。1970年代起,日本遗孤大都选择回到日本。而后,留于中国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者是为极少数。同时,日本裔(大和民族)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可的少數民族。
語言 编辑
宗教 编辑
大和民族的傳統信仰為萬物有靈論,稱之為神道,後來佛家、儒家、陰陽家傳至日本,亦對大和民族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出現神佛習合、陰陽道等混合信仰。基督宗教傳至日本較晚,而且長期受到打壓,在二戰後對日本最大的文化影響為耶誕節和結婚儀式。
人祭 编辑
古代大和民族盛行人祭,《三國志》就有記載卑彌呼死後,有100名奴婢殉葬。
文化 编辑
刺青 编辑
根據中國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和人男性不分年紀都會紋面和紋身,而且圖案會因所屬的部落而不同[3][4]。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和人最起碼在古墳時代就已經有這個習俗。這個習俗在明治時代被禁止,並且成為罪犯的標記。直到1948年的同盟國軍事佔領時期,刺青才再次被合法化[5],但民間對「有刺青即是罪犯」的印象已根深柢固,直到現在很多公眾場所仍然禁止刺青者入內[6]。
黑齒 编辑
古代和人以黑齒為美,最早可追溯至古墳時代[7]。染黑齒在明治時代末期被禁止,但直到大正時代才消失。如今只有在某些節日和電影才會出現。
階級 编辑
大和民族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對內分為天皇、公卿、大名、武士、農民、工匠、町人與部落民。明治维新前,除了早期渡来人、大名与武士以外(有姓氏在古代日本是有头有臉的象徵),庶民並無姓氏(也没资格有),天皇為神祇也無姓氏(有名無姓是皇室特權)。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岡田英弘著,台灣,八旗,2016。
- ^ 人 口 推 計 - 平 成 28 年 12 月 報 - (PDF). [2016-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8).
- ^ 日本人口大起底:中國漢族是重要組成部分?.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陳壽. 三國志魏書三十倭人傳.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范曄. 後漢書東夷列傳.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0).
- ^ Margo DeMello. Encyclopedia of body adornment. ABC-CLIO. 2007: 168 [2021-06-13]. ISBN 978-0-313-3369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 ^ Adam Westlake. The view of tattoos in Japanese society. Japan Daily Press. June 29, 2012 [February 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 ^ Murasaki Shikibu, The Tale of Genji, translated by Royall Tyler. Chapter 6, page 130. Penguin Classics. Reprint 2003. First published 2001. ISBN 0-14-243714-X - see also note 57 by Royall Ty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