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3°00′33″N 120°16′10″E / 23.00928°N 120.26952°E / 23.00928; 120.26952

大灣國聖宮位於臺灣臺南市永康區大灣地區,是姓鄭仔聚落的角頭廟,主祀國聖爺(國聖公),也就是國姓爺鄭成功[1][2]。該廟前身是一神明會,1979年信眾才組織國聖宮籌建委員會,並在1985年落成[1]

大灣國聖宮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永康區北灣里大同街100號
主神國聖爺
地圖
地圖
大灣國聖宮內部

國聖宮內另供奉有三尊大灣當地特有神明,分別是太媽(黃聘)、謝府千歲(謝水藍)、鄭壇尊王(鄭老嬰)[3]

沿革 编辑

神明會時期 编辑

國聖宮前身的神明會成立於何時已不可考[註 1],但是若從廟方留存的光緒二十年(1894年)之神桌[註 2]來推斷,則最晚在光緒年間該會已經存在[1]。過去會在農曆正月十六日國聖爺誕辰[註 3]舉行祭典,同時以擲筊的方式決定該年的爐主[1]。過去據說仁德區太子的「鹽地仔」聚落也會參與擲爐主的活動,但因大灣姓鄭仔聚落怕神明金身被外地迎走會不肯歸還,遂禁止外地人參與擲筊,鹽地仔聚落也因退出神明會[1]

神明會早期的經費由來據說是由居民捐獻,捐獻金的一部分再交給爐主來養豬,賣豬所得則成為明年神明誕辰宴客的經費[1]。之後轉成「福份會」形式,參與者為鄭姓男丁[1]。神明誕辰時各「福份」會聚集到爐主家祭祀並吃平安宴,之後再擲選新爐主[1]。新爐主會在12天後進行過爐儀式,迎請國聖爺與部將甘輝、萬禮將軍[1]。而由於早年神明會沒有自己的神轎,所以多半會向廣護宮借用大轎迎請神像[1]

建廟 编辑

據說在某年,姓鄭仔聚落內某私壇的天上聖母乩童突然起乩指示,國聖爺欲在地方上濟世,信眾便依神意在今天國聖宮後方建起臨時壇,壇名即是「國聖宮」[1]。而後除當地居民之外,也逐漸有外地信眾前來參拜、問事[1]。信眾們因為覺得臨時壇簡陋,遂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籌組「國聖宮籌建委員會」,之後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落成[1]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國聖宮籌組「全國奉祀開臺聖王廟宇聯合會」,於次年(1990年)主辦首次的聯誼會[1]

祀神 编辑

 
太媽
 
謝府千歲(圖中)與鄭壇尊王(圖右)

大灣國聖宮主祀國聖爺,另供奉有甘輝萬禮將軍、謝府千歲、太媽、國姓夫人、天上聖母、福德正神、中壇元帥、濟公禪師、鄭壇尊王等神明[1]。其中太媽、謝府千歲、鄭壇尊王為大灣當地人成神[1]

太媽是清朝人武舉人汪玉潤之母黃聘(1687年─1771年),原籍漳州府龍溪縣,約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右率子來到大灣[1]。因其子中武舉,當地人稱「舉人媽」或「汪太媽」[3][1]。去世後葬於今國聖宮前,該處因而又稱「太媽墓」[1]。據說當時國聖宮要建廟時,太媽也看上了同一塊寶地,希望在此得道,最後國聖爺表示願請太媽入廟,遂在國聖宮內供奉太媽[3][1]

謝府千歲是大灣名人謝水藍(1899年─1952年),為中華民國前立委謝錦川之父、謝欣霓祖父,在當地除開設益壽醫院濟世之外,也積極參與政務[2][1]。謝水藍之墓原本位在國聖宮廟前的公寓一帶,該處到1950年代仍是荒蕪之地[2][1]。國聖宮剛落成時,國聖爺之乩童起乩指示謝水藍有功於地方,要將他收為護駕,需為他雕塑金身,此後成為國聖宮供奉的神明之一[2][3][1]。其子謝錦川於1992年參選立委時,曾刊登謝府千歲之照片來宣傳,並加上對聯「謝府千歲保平安,謝錦川打拚為台灣」[2]

鄭壇尊王本名鄭老嬰(1914年─1975年),是鄭姓人士[2][3][1]。他在日治時期曾擔任小學教員,二次大戰後因無法適應新的教育政策而退休,從事農耕,後來向當地一位稱作「區伯仔」的楊姓法師拜師,成為一位紅頭法師[2][3]。有人向他「問事」,鄭老嬰都分文不取,只拿象徵吉利的紅紙或紅包袋[2][3]。而在他去世之後,他長期做法事的聖巡代天府的乩童在1984年突然起乩表示鄭老嬰因生前事蹟已被玉帝封為「鄭壇元帥」,必須雕刻金身供奉[2]。而後附近信眾將神像供奉在聖巡代天宮附近的萬善堂內,之後又在1986年雕第二尊神像供奉於萬善堂,第一尊神像則被迎祀於鄭老嬰女婿王富鄉家中,成為鄭家家神[2]。後來國聖宮國聖爺在1995年某日指示說,鄭老嬰為本庄人才,已在外地成神,本庄應當雕刻金身供奉[2]。而後國聖爺將之升格為「鄭壇尊王」,收為護駕[2]

全國奉祀開臺聖王廟宇聯合(總)會 编辑

全國奉祀開臺聖王廟宇聯合會是大灣國聖宮所發起的組織,總會位在國聖宮內,於1990年舉行首次聯誼會,1994年秋季改名全國奉祀開臺聖王廟宇聯合總會[1]。該會每年舉行春秋兩祭,由該年擔任理事的廟宇主辦,其他宮廟派代表參加,並在祭典後會餐[1]。成員約有70幾間宮廟[1]

註釋 编辑

  1. ^ 有一說國聖宮的國聖爺是1894年從臺南延平郡王祠分香而來[1]。另有一說神像是當年鄭成功去世後,民間雕刻1大6小共7尊神像祭祀,最大者原本供奉在「王城」(熱蘭遮城),後來輾轉到了安平開臺天后宮[1]。6尊小神像則由鄭氏族人供奉,國聖宮的神像即是其中1尊[1]
  2. ^ 該神桌是神明會時期隨著神像一起安置在爐主家,用以供奉神像與擺放祭品用[1]
  3. ^ 鄭成功之誕辰為七月十四,但臺灣民間有將正月十六視為其誕辰並舉行祭典之俗[1]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戴文鋒. 《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 臺南縣永康市公所. 2010-12: 頁100─111、161─175. ISBN 978-986-02-5530-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黄文博. 《南瀛祀神故事誌》. 臺南縣政府. 2009-03: 頁285─293. ISBN 978-986-01-7700-8.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蔡欣靜. 〈大灣地區市街的發展與變遷〉. 國立臺南大學. 2014-07: 頁212、21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