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满铁附属地

奉天满铁附属地满铁奉天市鐵路附屬地。滿鐵對這些土地不僅擁有所有權,也有行政權

1925-1933年之间的奉天满铁附属地,航拍,图片上方为西

奉天满铁附属地面积约182万(约600万平方米),是所有满铁附属地中最大的。满铁本线终点站长春的满铁附属地面积为奉天附属地的约六分之五。[1]:39

歷史 编辑

1905年大日本帝國日俄战争中獲勝,根據《樸茨茅斯条約》獲得了俄羅斯帝國東清鐵道南滿洲支線,同時也繼承了包括奉天满铁附属地在内的俄國的南滿鐵路附屬地。[2]

尽管俄军在1903年曾占领奉铁并施行军政,俄国并未在奉天火车站周围修建城镇。铁道西侧是未开发的土地,铁道东侧(车站正面一侧)建筑也并不多。同样设立于1903年的奉天商埠地位于奉天火车站和原有的奉天城中间的位置。[1]:39

1937年12月1日,奉天满铁附属地移交奉天市公署,纳入奉天市行政区域[3]:21。1938年,奉天市公署将原奉天满铁附属地和奉天商埠地地块成立大和区,后又分出朝日区和敷岛区:朝日区和敷岛区包括原商埠地范围,而拆分后的大和区相当于原满铁附属地区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和区、朝日区、敷岛区分别更名为和平区、南市区、北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将和平区、南市区、北市区三个区域合并,统称和平区[4]

城市规划 编辑

与其他满铁附属地类似,奉天满铁附属地的街道为方格状,以火车站为中心设置主干路,并在主干路上设置广场。奉天满铁附属地最宽阔的主干路是正对车站的沈阳大街(后改名为千代田通,今为中华路)和与铁路平行的铁路大街(今胜利大街)。[1]:40但奉天满铁附属地设施最齐备、最繁华的是昭德大街(后改名为浪速通,今为中山路)。千代田通和浪速通东端和奉天老城之间有干道连接。[5]:462,463

与千代田通平行(东西向)的街道以“通”命名。千代田通北侧的第一条道路为“北一条通”(今北一马路),再向北为“北二条通”等;千代田通南侧为“南一条通”(今南一马路)等。1940年时北侧已有北九条通,南侧已有南十二条通,南五条通以南基本都是住宅区。[5]:463

与千代田通垂直(南北向)的街道以“町”命名。跨越北四条通、千代田通的街道以上述街道为界,定为不同的町。例如经过大广场(又名浪速广场,今中山广场)的南北向街道,在大广场(北四条通)以北为加茂町,在大广场和千代田通之间为富士町,在千代田通以南为萩町。千代田通以北的町名取自日本的风景名胜和山河名称,千代田通以南的町名取自四季风物。[5]:463

附属地内设置满铁的各种设施和住宅、并建设医院、学校、公会堂、神社、图书馆乃至墓地、火葬场、屠宰场等公共设施。满洲地区总体而言水资源不丰富,因此满铁附属地重视上下水道的建设以确保用水,特别是饮用水。奉天满铁附属地先后有两座水塔,位于千代田公园附近。[1]:39

日本人在奉天的分布 编辑

清末最早的日本人聚居区在奉天站和奉天城之间的十间房地区(后来归属满铁附属地)以及小西门外、小西关区域(后来归属商埠地)。1910年时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及城内的日本居民数量相当,1910年代商埠地、城内的日本居民数量变化不大,而满铁附属地的日本居民激增,到1920年,商埠地的日本人仅占奉天日本人的2成。此后商埠地和城内日本居民减少,而满铁附属地方面日本人口继续增加。1931年时商埠地、城内日本人仅占奉天日本人的6.5%。1938年以后满铁附属地取消,改为大和区,日本人可以在奉天各处自由居住,此区域日本人比例逐渐下降,但即使如此,1942年时大和区的日本人仍占奉天日本人的一半。[6]:40,41

行政区划 编辑

 
1935年的奉天满铁附属地地图

十间房、西塔地区 编辑

大和町日吉町柳町[7]

千代田通以东 编辑

宮島町橋立町松島町江島町春日町住吉町琴平町八幡町富士町淺間町新高町筑波町信濃町加茂町宇治町淀町木曾町隅田町[7]

千代田通以西 编辑

若松町紅梅町彌生町霞町青葉町藤浪町稻葉町葵町萩町白菊町紅葉町雪見町常盤町竹園町朝日町[7]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満鉄会 (编). 満鉄四十年史. 吉川弘文館. 2007-11-20. ISBN 9784642037815 (日语). 
  2. ^ 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 《滿洲國史》. 東京: 謙光社. 1973. 
  3. ^ 倪览墅. 《沈阳近代建设管理机构研究》 (硕士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11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简体中文). 
  4. ^ 你知道吗?沈阳和平区、胜利大街的名字都和这个特殊的日子有关. 沈阳日报 (搜狐网). 2021-09-04. 
  5. ^ 5.0 5.1 5.2 島之夫. 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地理学教室 , 编. 滿洲國の道路型と聚落型. 地理論叢 (古今書院). 1940-1942, 11. doi:10.11501/1244524 (日语). 
  6. ^ Rosalia Avila Tapies. 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人口移動の研究 : 空間的社会的構造パターン (博士论文). 京都大学. 2000. doi:10.11501/3167059 (日语). 
  7. ^ 7.0 7.1 7.2 小牟田哲彦. 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 東京堂出版. 2015. ISBN 978449020911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