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为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金华及周边地区。其名字來源説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種是其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天津时调等六个不同的声腔[1] 。代表性剧目有《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等。著名演员有徐汝英周越先郑兰香徐凤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团体有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等。

婺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剧《白蛇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江山市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711
编号项目Ⅳ—110
登录2008年

历史

编辑

婺剧在1950年代開始作為独立、完整的剧种出現,最早的相關研究也始于此時,即1950年11月蒋风、沈瑞兰在上海《戏曲报》三卷第六期發表的《婺剧介绍》[註 1]。但其名稱來源仍然存疑,雖然最流行的説法是其來自于金华的古称婺州,但當時出現的許多新劇種都是以行政区域划分來命名的,而最早的職業“婺剧团”是1950年11月19日創立的、由龙游戏班“周春聚”改編成的 “衢州实验婺剧团”,此時的龙游隸屬衢州专署而不是金华专署。在此之後才有金华“新新舞台”改編的“金华专区实验婺剧团”。[2]

此外,在婺剧出現之前,金華和衢州一帶存在著所謂的“金华戏”,有時候這被部分學者當成婺剧的源頭。但這一説法也不準確,因爲當時所謂的“金华戏”指的是今婺剧中的徽戏,其僅為婺剧中並不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浙江婺剧团演員徐汝英曾說,當地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金华戏”之名,也很少有人會把它當作婺剧。[2]

1960年3月18日晚,毛泽东杭州饭店小礼堂观看了婺剧折子戏《牡丹对课》。《牡丹对课》原名《三戏白牡丹》,周恩来曾三次观看了演出。毛泽东说:“这个戏应该推荐给更多的人看;这个戏虽然只有30分钟,但是意义很不错,人定胜天”。

专业剧团

编辑

国营剧团

编辑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管理的燕尾洲中国婺剧院
  •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2011年由原浙江婺剧团和金华市婺剧团合并而成[3][4]:167,隶属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管理中国婺剧院[5]
    • 浙江婺剧团:前身是周春聚班、衢州实验婺剧团、大荣春班、大荣春共和班,1950年成立的浙江婺剧实验剧团,1956年正式改制成立浙江婺剧团。
    • 金华市婺剧团:由金华市婺剧团和金华县婺剧团合并而成。前身是徽班民生舞台、新新舞台、金华专区婺剧实验剧团。
  • 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2019年由原兰溪市婺剧团、摊簧研究保护中心、兰溪剧院合并而成。2020年增挂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兰溪分院牌子[6]
  • 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2012年由原义乌婺剧团与义乌剧院合并而成[7]
  • 江山婺剧研究院:前身先後是金華五恒婺劇團、湯溪縣婺劇團、江山婺劇團,2012年改为现名[8]
  • 东阳市婺剧艺术传承中心:1951年8月1日由王新喜和老紫云两班合并为东阳婺剧团,2013年改为现名。
  • 建德市宿江演艺有限公司:前身先后是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建德市婺剧团
  • 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前身先后是浦江新春班、新春婺剧团、衢州市婺剧团

已解散国营剧团

编辑
  • 武义婺剧团[9]
  • 浦江婺剧团
  • 遂昌婺剧团
  • 缙云婺剧团

注釋

编辑
  1. ^ 洪波的《婺剧简史》中误作1952年的第五卷第六期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郭克俭. 都市乡戏:新见20世纪初婺剧海上搬演史料人文叙事. 《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3期. [201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2. ^ 2.0 2.1 傅谨,《婺剧:腔调与剧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 打造婺剧发展生态圈 ————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 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2-01-26. 
  4. ^ 章寿松; 洪波. 婺剧简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5. ^ 如何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剧院. 中国文化报 (中国政协网). 2021-05-27. 
  6. ^ 让“五百岁”的婺剧更“有戏” 兰溪县域院团的改革突围之路. 兰江导报. 2024-12-31. 
  7. ^ 匠心守护婺韵悠扬——访浙江省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叶国斌. 人民周刊 (人民网). 2024-08-02. 
  8. ^ 為江山婺劇「走出去」演出成功喝彩.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2018-09-01. 
  9. ^ 壮丽70年.辉煌七十事 ㉝ 追梦奔跑 婺剧魅力薪火相传 ——70年武义婺剧团篇. 武义发布 (澎湃新闻). 2019-08-27. 

外部連結

编辑
  • 婺剧,金華市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