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

(重定向自孫承宗

孫承宗(1563年—1638年),稚繩愷陽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後與清军戰鬥殉國。諡文忠,清朝改諡忠定[1]

孙承宗
孙承宗

《明人肖像集》之孫文忠像


大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籍貫 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稚绳,号恺阳
諡號 文忠(明)
忠定(清)
出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
逝世 崇祯十一年(1638年)
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
出身
  •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舉人
  •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及第

生平 编辑

孙承宗少時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甲午科順天鄉試第五名舉人(經魁)。萬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2],史稱“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3]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翰林十年。萬曆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萬曆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学习。[原創研究?]萬曆四十八年,矯旨遺詔廢礦稅、發內帑。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預計成為朱由校的日講官,不料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長子來不急冊為太子即倉促繼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

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經東林黨人推薦後[4],熹宗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至遼東勘查。據說與經略王在晉爭執,熹宗將王在晉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以孫承宗為遼東經略,以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5]期間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6]後金當時與察哈爾部交戰,並未進攻明朝。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賢太监刘应坤山海关,以帑金十万犒军,為孙承宗所鄙视[7],同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8]馬世龍因冒進兵敗[9][10],魏忠賢以孫承宗不附己,借口馬世龍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參劾孫承宗[11]。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後以高第代為經略[12]

崇禎二年(1629年),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復用孫承宗。袁崇煥被執下獄後,孫承宗力保祖大壽,復用孫承宗為督師,移鎮山海關,修建入海長城之「老龍頭」,且於建後由內閣大學士楊嗣昌題字「寧海城」於「老龍頭」城樓上,遼左得以粗安。

崇禎三年(1630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明人史稱“遵永大捷”。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張春的援軍也被擊潰,祖大壽被逼殺何可綱而降清。明思宗因此罷孫承宗官。家居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孫承宗年已75岁,率領全家子孙拒守,高陽城牆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孫承宗被俘,望闕叩頭,投繯而死。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給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時,予諡文忠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專諡忠定[13]

著作 编辑

2014年,经李红权辑录、点校,出版了《孙承宗集》三册,四十二卷,一百五十万余字。主要内容包括《高阳集》、《孙文正公诗稿》、《阅关奏稿》、《督师奏疏》、《启祯臣节录》、《车营叩答合编》。

後代 编辑

評價 编辑

  • 朱由检:“汉则孔明,唐则裴度。”“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
  •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幸存录》)
  • 钱谦益:“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廷,清宫府,杜私门,破朋党。譬诸青天白昼,横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惮其凛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栗,视以为骨仇血怨,生挤而死排之,固其宜也。”(《初学集·卷四十七下》 )
  • 张廷玉:“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钅质,而恤典不加。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清史讲义选录》)
  • 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
  • 王世德:「承宗寔有將相才,後以兵部尚書梁廷棟掣肘,不得竟其用。十七,疏求罷,賜金幣馳歸,關寧事大壞,不可為矣。」[1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
  2. ^ 张岱:《石匮书后集·孙承宗传》,卷8
  3. ^ 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4.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三》:「原任大學士孫承宗疏辯科臣錢允鯨之劾,言臣在詞林十九年從未談兵,偶值東西交訌,卿寺高攀龍鍾羽正馮從吾等各疏特薦,天啟二年遂以臣入內閣,又命臣暫掌兵部事...」
  5. ^ 《明熹宗实录》,卷14
  6. ^ 《三朝野纪》
  7. ^ 《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8. ^ 《明史》记为九月,《国榷》载为九月二十一日
  9. ^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按陆兵可以程计,水兵不可以日计,水陆约期于二十七日举事,水兵并无消息。世龙料理如此,焉得不败。”
  10. ^ 《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辽东总兵马世龙遣副总兵魯之甲等谋袭耀州,渡河败殁。先是,降虏生员刘伯镪自虏中归,声言四王子见住耀。兵不满三百。如我师渡河,辽民即杀四王子,歼其众以归。马世龙信之。遂托言东哨接济难民,调前锋营副总兵魯之甲,参将李承先领兵渡河。而所调水兵游击金冠等大船不至,济以鱼船,往返不能多载,喧竞于河者四昼夜。奴酋已觉,伏兵掩击,我军败北。二将死焉。”
  11. ^ 《明熹宗实录》,卷58
  12. ^ 《明熹宗实录》,卷59
  13.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
  14. ^ 《崇禎遺錄》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明史卷二百五十》,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