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大學。安徽大学是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入選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计划,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计划,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现任校长为匡光力。[1]
安徽大学 | |||
---|---|---|---|
Anhui University | |||
![]() | |||
校训 | 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 | ||
创办时间 | ![]() | ||
学校标识码 | 4134010357 | ||
学校类型 | 公立大学 | ||
党委书记 | 蔡敬民 | ||
校长 | 匡光力 | ||
教师人數 | 1522名 | ||
学生人數 | 22190名 | ||
校址 | ![]() | ||
隶属 | 安徽省政府 | ||
網站 | http://www.ahu.edu.cn/ | ||
|

历史沿革 编辑
1895年因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紧接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安徽的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时任安徽巡抚邓华熙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为新式学堂求是学堂,标志着安徽近代教育的开端。
现时的安徽大学的前身是敬敷书院和在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1928年经当时安徽籍政界、学界名人提议,于安庆市创建安徽省立大学。1930年6月更名为省立安徽大学。七七事变之后,安徽大学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并援河南大学例,改为国立大学,定名国立安徽大学。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最终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
1954年2月,学校农学院迁往合肥组建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留在芜湖的师范学院则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原安徽大学建制取消。
1956年,安徽省政府筹划在合肥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后拟定名为“合肥大学”。1958年7月,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绝大部分并入合肥大学,学校也于当年开始招生。同年9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合肥大学校长曾希圣在毛泽东来合肥视察时,请他为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说:“合肥没有名气,还是‘安徽大学’好。”于是改名为安徽大学。
1968年7月20日,安徽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掀起“斗”“批”“改”运动。1973年,建校45周年之际,创办《安徽大学学报》,分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同年9月,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重建政治学专业。1975年,设政治学系,下辖哲学和经济学专业。[2]
2013年8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安徽大学协议[3]。
校园环境 编辑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最主要为龙河校区和磬苑校区,其中磬苑校区坐落在翡翠湖公园旁,与合肥工业大学相邻,建筑特色为仿徽派建筑,属于合肥大学城的一部分。除2017级始独立招生的互联网学院本科生以及文史哲类研究生于龙河校区培养外,目前理工科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多在磬苑校区学习。学校主要商业街为西门的九龙路商业街(现由于道路维修,九龙路经营商家数量有所减少[4]),主要交通为149路和128路公交车。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教学主楼在2012年,列入第六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科专业 编辑
学校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5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7个院(系、部)、91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4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院系设置 编辑
- 数学科学学院
-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法学院
- 经济学院
- 商学院
- 社会与政治学院
- 外语学院
- 管理学院
- 新闻传播学院
- 艺术学院
- 文学院
- 历史系
- 哲学系
- 文典学院
- 互联网学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江淮学院(独立学院)
- 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
- 紐約石溪學院(合作辦學)
历任校长 编辑
知名校友 编辑
知名历史人物 编辑
刘文典、姚永朴、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芜合省会之争 编辑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1958年9月16日路过合肥,时任“合肥大学(筹建)”校长曾希圣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指示“合肥太小,没有名气,校名可改为安徽大学”[中共合肥历史档案馆1970-3-15,第112页,第三行]。遂题写“安徽大学”校名四张,供曾希圣同志甄选。此外,毛泽东也回复了曾希圣同志及安徽省委关于迁省会于芜湖事宜的意见,该意见如今刻于“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南门的墙面上。
“ |
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
” |
——毛泽东,
1958年9月16日 |
参考文献 编辑
- ^ 2017年度安徽大学基本数据. xxgk.ahu.edu.cn. [201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2) (中文(中国大陆)).
- ^ “文革”时期的安徽大学 1966-1976. 安徽大学档案馆. [2022-08-22].[失效連結]
- ^ 教育部与安徽省共建安徽大学. 光明日报. 2013年8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0日).
- ^ 合肥九龙路繁华大道至方兴大道段将改造 未来大学城片区将更畅通__万家热线-安徽门户网站. 365jia.cn. [201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3).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安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