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宓
宋宓(1625年9月10日—1687年1月15日),原名德寬,改名德宸,再改名宓,字御之,號儉齋,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清初大學士宋德宜長兄,以孝義與文學著稱。
生平
编辑宋宓來自蘇州長洲宋氏家族,為宋學朱長子,母為王憲和女。宋宓有二弟宋德宜及三弟宋德宏[1]。宋宓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補博士弟子員,十二年(1639年)父親宋學朱在山東濟南守城殉國,母親王氏令宋宓隨叔父北上尋找父親骸骨,苦尋不得,只能招魂返葬[2]。回鄉後與兩弟發奮讀書,三兄弟在吳中有文譽,一時有“三宋”之稱[3]。宋宓曾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十大壽之際發起山塘中秋唱和雅集,有《山塘唱和詩》文集流傳[4]。十六年(1677年)丁巳科順天鄉試舉人[5]。宋宓以子宋廣業、宋定業贈光祿大夫,著有《存笥稿》及《玉壺堂詩集》(計東有序[6])等書[7][8][9]。
家庭
编辑夫人為管志道曾孫女、管正傳妹(1625-1710);側室周氏。有四子:宋達心(幼殤)、宋廣業、宋定業(出嗣叔父宋德宏)及宋紹業。還有四女:長女嫁吳之佳曾孫吳諶;次女嫁葉紹顒孫葉舒球;三女嫁江之訓;四女嫁金之法[1]。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清)宋廷璣等輯. 《長洲宋氏世譜》[12卷,首末各1卷]. 道光甲申(1824).
- ^ 《濟南府志·卷35》18-19:宋學朱,字用晦,南直長洲人。崇禎四年進士,由禮部主事改授御史。十一年,巡按山東。未行,疏劾楊嗣昌、田維嘉、唐世濟、史𡎊、袁鯨,詞甚嚴正。既出京,寄書家人云:奸黨盈朝,海岱多故,吾此行,誓死報國,勿以為念。是年冬,北兵入關,內外戒嚴,特命中官高起潛督兵應援,巡撫顏繼祖移鎮德州。濟南有兵三千,繼祖攜以自隨,僅留老弱鄉兵五百人及調萊州兵七百人。學朱方巡章邱,聞警疾馳入濟南曰:此省會地,藩封在焉。守備單弱,乃爾吾死是城必矣!先後七上疏求援,及條奏方略。嗣昌為樞輔,寢其奏。未幾,兵薄城下,環三面而營,為長圍守之。攻益急。學朱率巡道周之訓守南門,擐甲登陴,鼓勵將士。用拂郎機火器,圍稍卻。堅壁九晝夜,轉輸乏絕。請德王出帑金犒軍,軍心稍定。正月二日黎明,攻者躡雲梯直上城西北隅,衆皆潰奔。學朱聞變,躍馬循雉堞而西,率親族數十人,持白梓格鬬,兵力單弱,學朱被執,不屈須臾遇害。火燬城樓,骸骼俱燼,小吏柴標僅於城頭得令箭遺衣而已。當是時,高起潛開幕府,握重兵,翱翔東昌、臨清間,不發一卒援救。及濟南失守,藩封淪陷,聞學朱死,輒委罪學朱以自解。舉朝皆知其罔,畏璫勢莫敢言。特旨以學朱死狀,下撫按察覈。久之,其子德寬匍匐赴濟,尋骸不得,隨伏闕請卹。直隸、山東守臣勘實以聞,尚書徐石麒、白貽清,都御史張瑋、金光宸等合詞言:巡方職非守土,學朱聞警馳入危城,誓以死殉忠,不避難慷慨陷,義當比御史張銓、王肇坤例,一體增卹。吏部覆如其言。且云御史孤孑一身,不攜妻從敵留半月乃去骨化形消,無從辨識,更為慘酷。擬贈官蔭子如肇坤例。贈大理寺卿。時土人哀思學朱守城節烈,建雙忠祠,與歷城令韓承宣並祀。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又入祀名宦。
- ^ 卷八十八•人物十五•宋德宜 附兄德宸 弟德宏 子駿業 子大業. (同治)蘇州府志 (PDF).
- ^ (清)宋德宸(即宋宓) 輯. 山塘唱和詩.
- ^ 卷二•舉人•康熙十六年丁巳科解元溧陽潘麟生. 蘇州長元吳三邑科第譜 (PDF).
宋宓 北 御之 德宜兄 原名德宸 長
- ^ (清)計東. 卷二•玉壺堂詩稿序. 改亭文集 (PDF).
- ^ 卷二十五•人物四•宋宓. (乾隆)長洲縣志 (PDF).
- ^ (清)宋廷璣等輯. 卷五•行述墓志•(清)子 宋廣業等 謹述 侄婿 王掞 填諱《顯考儉齋府君行述》. 《長洲宋氏世譜》[12卷,首末各1卷]. 道光甲申(1824).
- ^ (清)王士禎. 卷八十五•誥贈光祿大夫刑部陝西清吏司主事御之宋公墓誌銘. 帶經堂集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