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24日) |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軍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華民國陸軍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師長、第七十八军军长、荣誉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西北行辕参谋长、新疆省警备总司令(仍兼第九分校主任)、代理西北行辕主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第14兵团司令官、第14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总揽四川、湖南、湖北三省军政实权)、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主任。
宋希濂 | |
---|---|
![]() | |
昵称 | 鹰犬将军 黄埔之光 |
出生 | 1907年4月9日![]() |
逝世 | 1993年2月14日![]() | (85歲)
国籍 | ![]() ![]() ![]() ![]() |
政党 | ![]() ![]() |
效命 | ![]() |
军种 | ![]() |
服役年份 | 1923年-1949年 |
军衔 | ![]() |
部队 | 國民革命軍第36師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 第34集团军 第11集团军 第14兵团 第20兵团 |
统率 |
|
参与战争 | 北伐 對日抗戰 淞沪会战 南京保衛戰 兰封会战 武汉会战 滇西缅北战役 國共內戰 宜沙战役 西南戰役(被俘) |
获得勋章 | 青天白日勋章 美国自由勋章 |
配偶 | 冷蘭琴 (1933年结婚—1949年丧偶) 易吟先(1961年结婚) |
其他工作 |
1959年作为第一批战犯被释被特赦,出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总顾问、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推举徐向前元帅为首任会长)任副会长、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委员。
早年生活 编辑
1921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208。1923年冬,經熊亨翰介紹,考入广州大本營军政部長程潜开办之陸軍讲武学校,而后南下广东入学。
1924年1月,宋希濂說服家人,自籌路費,随湖南湘乡小同乡陈赓,结伴十余人,由长沙、武汉、上海、香港,到达广州。5月,宋、陈共同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宋希濂成為黄埔第一期最年輕毕业生。6月上旬,加入中國國民黨。8月,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主持政治部工作。12月,宋希濂在教導第二團第四連任副排長。半個月後,升任該連第一排排長。
1925年春,廣州國民政府第一次东征。戰後,宋希濂升任第四連副連長。5月下旬,接任連長。不久又回师广东。一天,陈赓突然来访,聚谈后提出愿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後,宋希濂經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時,他亦加入中国国民党,因為黄埔畢業生會集体加入。9月下旬,廣州國民政府第二次東征,宋希濂升任副營長,驻防潮州。 「中山艦事件」后,便脫離中國共產黨,服务于中國国民革命军新編第21师、黄埔军校同学会,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底,赴日本学习,在千葉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学生队就读[1]:209-210。
警衛軍時代 编辑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宋希濂回到中国,任國民政府警衛軍教导第一师中校參謀。隨后調任警卫軍第二师第六團团长。是年冬,升任警衛第一师第二旅旅長。1931年,警衛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7師,改制後宋續任旅長,旅番號更名為261旅。在一二八事變期間,宋希濂參與87師之作戰。事變結束後的同年8月升任87師副師長兼261旅旅長。
1933年2月,宋希濂解任261旅旅長職務,9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並指揮該師參與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9月中,36師移防江西省撫州市,兼任撫州城警备司令。36師在同年12月與滲透後方防線的彭德怀红三军团和寻淮洲红七军团在滸灣鎮接觸交戰,36師與其友鄰部隊的防禦造成红三军团與红七军团攻勢受挫。民國二十三年(1934),宋希濂以27歲升任陸軍少將、隔年以28歲之齡晋升陆军中将,成为国军最年轻中将。1934年,宋希濂参加镇压福建事变。第一次战斗便一举攻克天险九峰山,使驻守延平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一個師开城投降。蒋介石亲写一封嘉許信,空投给宋希濂。信中寫道:“三十六师已攻占九峰山,使余喜出望外。”原来蒋只让要三十六师助攻,以牵制敵軍兵力,因此沒有叫炮兵支援攻擊。当晚,蒋又通电全国军队,表扬第三十六师這支新編部隊“于讨伐叛乱战斗中首建奇功”[1]:212。1935年6月,奉命处决中共领导人物瞿秋白。1936年,参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1]:213。
1937年2月13日,宋希濂就任西安警備司令[2]:5363。2月17日,西安軍警聯合辦事處成立,宋希濂為司令[2]:5368。
抗日战争期间 编辑
淞沪会战 编辑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當晚,国民政府令第36师「火速赴上海参战」,36師自西安回軍上海。36師先頭部隊在兩晝夜間回師上海,佈署至江灣天寶路及大場戰線,與日軍在8月23日在吳淞區登陸增援之第3師團展開激戰。36師隨後在上海北部戰線與日軍血戰2個多月,傷亡1萬2千多人,並進行4次部隊補充,期間宋希濂在前線持續指揮,並在战场上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八军军长[1]:214。直到上海戰線撤退。
南京保卫战 编辑
1937年11月22日,宋希濂率領第三十六師殘部三千餘人参加南京保卫战,歸唐生智指揮,防衛下关地区[1]:214。
兰封会战 编辑
1938年5月,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由濮阳南渡黄河,威胁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后方。宋希濂奉命率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参加攻击日军第十四师团,先后攻占日军踞点仪封、兰封。最后因日军死守三义集地区,功败垂成。宋希濂部撤至河南郟縣一帶,進行整補[1]:214-215。
武汉会战 编辑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宋希濂率第七十一军兼第36师、第88师防守富金山,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抗击日军第十師團、第十三师团(即荻洲立兵师团,在南京大屠杀中罪行最嚴重)数週,阻击日军进犯。富金山其山坡缓无险,日军以飞机重炮猛轰后,准备一举突击而下。第三十六师岿然不动。日军激战十天,五补兵员,仍不得进,想绕开第三十六师,却被第八十八师伏击,亡500人。日本报纸称:「此役由于受到敌主力部队宋希濂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大,战况毫无进展。」、「我军遇到强手,束手无策……」。9月11日,宋希濂奉命轉移至沙窩、小界嶺一帶。此战中国军队伤亡15,000余人,毙敌4,506人,伤敌17,380人。宋希濂率领第七十一军以劣势装备,依托有利地形,阻止日军企圖越过大别山、迂回武汉之战略,為抗战时期阵地防御作战成功战例。国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电全军赞扬嘉獎,获得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1]:215。
滇西抗战 编辑
1939年冬,宋希濂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指挥滇西缅北战役,在滇西惠通橋击退日军第五十六師團,接回从缅甸撤退之中国远征军残部。1944年5月,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為左集團軍,渡過怒江,进攻日军盘踞之龙陵、松山地区,包围、歼灭两处日军,打通滇缅公路,因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自由勋章[1]:216-218。
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新疆时期 编辑
1946年3月,西北行轅成立,任參謀長, 1946年10月,宋希濂被委任為新疆省警备总司令兼第九分校主任。11月,至蘭州,代理西北行轅主任。在新疆期间,宋希濂与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陶峙岳将军等配合。先是1947年6月5日激战北塔山事件,反击外蒙古军队对中国驻疆边防部队之挑衅,维护了边境线;随后击毙大批“东突厥斯坦”分子,镇压暴乱,捍衛中国领土主权,协助张治中处理三区事件。随后,宋希濂亲自前往南京面见蒋介石和顾祝同,为驻新疆中国军队争取到一批宝贵武器与援兵。强硬对待新疆问题,但不主张動武,而提倡“以游行对游行,以示威对示威”[1]:218。
鄂西时期 编辑
1948年7月2日至16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陕南军区、桐柏军区联手发动襄樊战役,攻占襄阳、樊城,全歼第十五绥靖区,导致南阳的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孤军被围。1948年8月3日至7日,南京方面召开军事会议,重整华中剿总、成立第14兵团,调宋希濂任华中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在襄宛一带作战,沿汉水打通与第十三绥靖区的联系,进而出南阳在豫西拒止作战。
1948年8月中旬,宋希濂抵达汉口着手筹建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和直属队。华中剿总拨给川军杨森系的整编第20师(杨干才)和湘军何健系整编第28师(顾心恒)共5个整编旅、10个步兵团。1948年9月,整编师、整编旅恢复军、师番号,每个师扩编为3个步兵团。兵团达到15个步兵团。1948年9月,兵团部迁到沙市,杨干才第二十军仅占空城襄阳,第二十八军进至应城驻剿张才千的江汉军区。1948年10月24日晚,第二十八军在应城遭江汉军区独立旅(旅长吴世安,政治委员齐勇)突袭(应城战役),江汉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李学先,政治委员文敏生)3个团于应城东南的十里铺和城东北的万家棚子、伍家山一带阻援;战至26日凌晨,守军第二十八军军部率第49师的1个团另2个营及保安团队共4200余人被全歼,副军长、代军长顾心恒被俘,该军所属各师还被引诱到随枣山地被重创,损失了三分之一兵力。此后,第二十八军被华中剿总调到鄂东蕲黄附近整补。
淮海战役开始前,南京方面意识到宋希濂兵团在汉水、荆江流域对抗中原军区的江汉军区、桐柏军区、陕南军区的两郧军分区、豫西军区的第六、第七军分区,确保长江防线使解放军不能渡江南下或挺进四川,军事防御压力太大,必须收缩: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放弃南阳撤至襄阳固守;从西安绥靖公署调第七十九军(方靖)编入宋兵团作为预备队,驻防荆门(1948年11月抵达华中)。
由于1948年10月15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被派到葫芦岛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收拾辽沈战役残局,直至11月还在葫芦岛指挥撤退。1948年10月24日,宋希濂接到蔣介石自北平發出電報,叫宋到徐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剿总前进指挥所主任。10月25日,宋希濂接到國防部正式調職命令。宋希濂以「到鄂西後情況漸明,正在做種種規畫和積極部署,以及自己對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為由,於10月26日求蔣及參謀總長顧祝同收回成命,並婉覆劉峙及郭一予(徐州剿总办公厅主任)。蔣於10月27日自北平發限一小時到電報:「某電悉。吾弟到鄂西的種種規畫,頗為妥善,深洽余意。惟今後戰爭重點在徐蚌。徐蚌为首都门户,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宋於10月28日覆:「某電奉悉。徐州战区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清泉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3]最终蒋介石同意宋希濂留在鄂西,继续指挥79军和王凌云的第13绥靖区,调杜聿明回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
1948年11月4日王凌云第十三绥靖区在第二十军杨干才部接应下,放弃南阳,成功撤退至襄阳。随后杨干才第二十军南下武汉,坐船至南京,1948年12月中旬抵达蚌埠,随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救援黄维兵团。
1949年2月2日,解放軍江漢軍區部隊進行荊門戰役,將國軍第十四兵團宋希濂部第七十九軍軍部和一個團部又兩個營,包圍於荊門城內[2]:8801。2月4日,解放軍江漢軍區於2月3日晚進攻荊門縣城,占領東端要地文峰塔,國軍第七十九軍軍長方靖急電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求援,並下令部隊向南突圍;第一九四師師長龔傳文主張固守,並親率一團反攻文峰塔;雖然占領文峰塔之解放軍當即退出,而駐守城內之國軍仍按方靖之命令分路向西南突圍,遭埋伏在各要點之解放軍伏擊;是日上午,解放軍占領荊門,殲滅第九十八師一部,生俘軍長方靖以下5,000千餘人[2]:8803-8804。3月31日晚7時,李宗仁在總統府設宴歡送和談代表團。後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張治中、林蔚、蕭毅肅、湯恩伯、王叔銘、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關麟徵、宋希濂等十二人[4]。會議討論:一、加強長江防務部署;二、將新疆駐軍東調;三、分配十個美械師[4]。4月,兼任为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1]:218-220,指揮部隊有第十四兵團(第十五軍、第七十九軍、第一二二軍),第二十兵團(第二軍、第一二四軍),第一一八軍,新編第一軍,新編第一、二、三、四師,新編獨立第一旅等,兵力號稱17、18萬,實有14萬左右[4]。7月宜沙战役后退出鄂中、湘北。8月初宋希濂把司令部由巴東移到恩施,8月9日乘機到重慶,8月11日乘機抵漢中[4]。8月27日,蔣介石約見宋希濂,聽取其對四川、湖北、湖南邊區軍事報告[5]:238。1949年8月31日,原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司令宋希濂被调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兼),总揽四川、湖南、湖北三省军政实权。麾下除了原有第14兵团,又新增了第20兵团等部,实力大增
四川被俘 编辑
解放军南渡长江后,宋希濂察觉解放军动态,抢先在观音寺、黄草坝等战斗中打击解放军,但是部队战斗力不足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精锐抗衡,乃放弃鄂西向四川撤退。他与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理长官胡宗南計畫将部队拉到缅甸建立反共基地。[6]
在遭到解放军追击,部队溃散后,他率领残部向边境逃亡。途中,1949年12月19日,剛渡過大渡河邊[1]:222,于峨边县被俘虏[7]。
晚年生活 编辑
1954年,宋希濂轉移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他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1961年,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資料委員會任文史專員[1]:208。
1957年反右运动中,著名知识分子储安平被划为右派,根據章詒和所著《最後的貴族》,其妻子易吟先後與宋希濂有染,与储安平离婚。1961年,宋希濂与易吟先结婚。[8]宋希濂於1959年獲特赦後獨自一人生活(其夫人冷蘭琴於1949年6月因腦溢血去世,時年36歲。子女被送往台灣後,輾轉去了美國)。官方說法是黃埔同學侯鏡如夫人李嵩雲見此情況,因储安平生死不明,介紹已離婚之易吟先與宋希濂相識。1980年,两人移居美国,后参与组织黄埔军校同学会,担任副会长。[9]
1980年,宋希濂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224,同年赴美国与子女团聚并定居美国,并加入了当地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中央日报》曾载文指其“甘为中共鹰犬”。作為回應,宋希濂将其自傳定名为《鹰犬將軍》[10],以表达其對「中国和平统一」的支持。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11]
家庭 编辑
宋希濂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三位哥哥都在国民政府任职,二哥宋尚鲁,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少将处长兼军需主任。三哥宋宜山,1949年后定居香港。1957年,宋宜山担任国共谈判密使,在北京和周恩来见面、并探监宋希濂。宋希濂及其儿女一家在1980年代旅居美国,其后代现居美国东部等地[1]:225。
参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2),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98年
- ^ 2.0 2.1 2.2 2.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宋希濂《徐蚌會戰的最大內幕——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鬥爭》
- ^ 4.0 4.1 4.2 4.3 宋希濂:〈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國軍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潰〉,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 ^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 ^ 宋希濂 | owlapps. www.owlapps.net.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 峨边活捉宋希濂 当时我就躲在旁边. 华西都市报.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 ^ 章詒和. 往事並不如煙(修訂版). 時報文化出版. 2015-03-13: 134. ISBN 978-957-13-6209-0.
- ^ 宋希濂的前世今生(之五). 联合时报.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李敖. 打了败仗,还能神气活现的将军. 凤凰网知之. [202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 ^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寻访抗战老兵.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652-475-6.
- ^ 蕭元愷. 《在歷史的天秤上: 馬英九評傳》(上). 香港: 明報出版社. 2008-02-01. ISBN 9789628993055 (中文(香港)).
書籍 编辑
- 宋希濂. 《鹰犬将军》.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05914.
- 沈醉. 《战犯改造所见闻》. 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