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包括朝鮮、日本、越南、琉球亦有此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有些地區在三月初三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又稱小清明[2][3]。
上巳節 | ||||||
---|---|---|---|---|---|---|
中文名稱 | ||||||
| ||||||
日文名稱 | ||||||
| ||||||
韓文名稱 | ||||||
| ||||||
琉球語名稱 | ||||||
|
歷史编辑
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而「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有個很獨特的風俗,它同時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男女女除了臨水沐浴,此時於聚會期間的私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人們也在這天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高禖為何人眾說紛紜,通說女媧,尚有簡狄、伏羲、勾芒等說法。
上巳節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4]。《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的情形。
習俗编辑
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為修整、净身,又有驅除災厄的意思。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5]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既是清潔身體,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氣。
這天也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並會舉行曲水流觴遊戲,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春遊踏青也是上巳節的習俗,人們又會野餐、採花。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好時機,此時野合有所不禁。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但近世仍未絕跡,清光緒《善化縣志》中就有記載。
各族情況编辑
華人(漢族)编辑
中国传统中历代祭祀伏羲與女娲的太昊陵庙会(又称人祖庙会)也于农历三月三结束[6][7]。
在臺灣、閩南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連雅堂《台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近年一些上巳節習俗式微的漢族地區也有復興上巳節的趨勢,亦因為有春遊踏青、男女相會談情的傳統,部份人認為相比傳統沒有約會習俗的七夕,上巳節更適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一些地方的漢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薺)菜煮雞蛋」的傳統,而安徽等地有吃粑粑的傳統。[8]
朝鲜族编辑
朝鮮半島及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由中國傳入,但已發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節日。
日本(大和族)编辑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亦是雛祭(雛祭り)。不過在明治維新後,這個節慶被移送到西曆的3月3日舉行。
琉球族编辑
越南(京族)编辑
其他编辑
苗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等都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活動。「三月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等的傳統歌唱節日,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4年起更将三月三设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区放假两天。[9][10]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雲南大理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活動中,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參看编辑
腳註编辑
- ^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1-22.
- ^ 逢節祭祀,增福造運(三月初三--清明掃墓)
- ^ 【清明冷知識】清明分大中小,小清明是古代的情人節
- ^ 《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 ^ 上巳节. 中国政府网. 2007年11月15日 [2014-04-02] (中文(中国大陆)).
- ^ 人祖祭. [2011-04-01].
- ^ 三月三,祭女娲. [201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
- ^ Shangsi Festival food (in Chinese)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迎来首个地方性法定节假日“三月三”. 新华网. 2014-04-02 [2015-04-17].
- ^ 南宁铁路局日均补充19对客车服务广西“三月三”. 南宁铁路局. 2015-04-15 [2015-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7日).
參考資料编辑
- 《中國民俗大系·湖南卷》,龍海清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 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