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形变化
(重定向自屈折变化)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語言學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12月13日) |
在語法學中,詞形變化(又译作形态变化、屈折變化)(Inflection or inflexion)指單詞(或詞根)的變化,以導致語法功能改變,進而使其代表的意義也有所改變。印歐語屈折變化又可以分為變位和變格,前者指動詞的時、體、式、態等範疇的變化,或後者則指名詞、代詞、形容詞的格、數和性等範疇的不同而導致的變化,日語則無變位變格之分,詞形變化皆叫活用。其中表示該詞彙基本概念的部份稱為詞幹。

西班牙語gat「貓」的變格是一種屈折變化,其中藍色的部份表示陽性;粉紅色的部份表示陰性;灰色的部份表示兩性混合;而綠色則表示眾數。
例子编辑
漢語中的例子编辑
雖然現今的漢語為分析語,然而,古漢語卻是比較接近綜合語的結構的,這可見於大部分漢語族的語言(或方言)中,常見的例子是文言中常見的異讀情形。如普通話食(shí,上古漢語/*mə-lək/)和食(sì,上古漢語/*s-mə-lək-s/,義為給…吃,今通飼)等等如此。此為以聲調表屈折變化之例。[1]
拉丁語中的例子编辑
以下是以拉丁語名詞vir「人」為例的名詞格變化。
單數 | 眾數 | |
主格 | vir | vir-ī |
屬格 | vir-ī | vir-ōrum |
與格 | vir-ō | vir-īs |
賓格 | vir-um | vir-ōs |
離格 | vir-ō | vir-īs |
屈折變化和派生编辑
屈折變化是指在單詞上加上屈折詞素,以表示語法上的改變;派生則是在單詞上加上派生詞素,藉以從現有詞汇中添加意義不同的新詞(例如從一個名詞上創造一個新的動詞)。
在詞典中,單詞不會依屈折變化列出來,但派生詞卻會列出來。例如英語詞典會把readable和readability分開詞條列在其詞根read以下,但不會把reads和reading分開詞條列出來。
屈折變化的形式编辑
屈折變化可以有以下的方式:
- 附加法:加添屈折詞綴在詞幹上。
- 重叠:整个词或者词根重复出现来表示语法意义。
- 内部屈折:用词根内部的语音变化来构成一个词的词形变化。
- 重音、變調等。
註釋编辑
- ^ 擬音來自Baxter-Sagart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2015.01 V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