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拿樣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臺灣原住民族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巴拿巴拿樣(阿美語:Arapanai;卑南語:Panapanayan;排灣語:Panapanayan),亦可稱做陸浮岸(Ruvoahan)、陸發岸(Ruvuahan)或路發漢(Ruvuwa'an),是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始祖傳說與遷移傳說當中的一塊土地。
神話傳說编辑
阿美族编辑
石生版本编辑
在巴拿巴拿樣有一塊巨石,後來巨石裂開,走出阿美族與卑南族的始祖[1]。
樹生版本编辑
在巴拿巴拿樣有一棵巨樹,後遭雷擊劈開,走出阿美族的始祖[1][2]。
遷移版本编辑
祖孫型编辑
兄妹和祖父於洪水時搭乘Kalolangan,從Tsirangasan抵達巴拿巴拿樣。祖父死後成石,兄妹結婚初生蟹,其次生石,後插竹誕生出卑南族,石裂出現阿美族[3]。
姊兄妹型编辑
姊兄妹三人於洪水時漂流至巴拿巴拿樣。姊死後成石,兄妹結婚初生蟹,在月亮教導後生下白石,白石誕生四人,其二為平地人之祖。[3]。
卑南族编辑
竹生版本编辑
奴努勞出現於巴拿巴拿樣,右手持石,左手持竹,投石誕生出馬蘭阿美族和知本社群、插竹則誕生出南王社群[4][5][6]。
石生版本编辑
陸浮岸的海浪泡沫產生如塵土般的物質,最後再變成石頭。石頭裂開後出現一人形,雙膝上長有眼睛,且前後各有兩張臉,此為知本社群始祖[7]。
遷移版本编辑
夫妻型编辑
奴奴兒(Nunur)和茅蘇斯(Maosus)漂流到巴拿巴拿樣海岸,其後繁衍後裔。
單人型编辑
奴奴兒茅蘇斯(Nunurmaosus)漂流到巴拿巴拿樣海岸,途中插竹杖入土,誕生出南王社群,奴奴兒茅蘇斯死後成石[8]。
排灣族编辑
竹生版本编辑
女神出現於巴拿巴拿樣,右手持石,左手持竹,投石誕生出馬蘭阿美族、插竹則誕生出排灣族卑南社人[9]。
石生版本编辑
巴拿巴拿樣有一巨石,石裂出現名叫菈利基姆(Rarigimu/Bihin)的女子,並飲該石的汗水為生。其後與大南社人巴薩卡蘭(Basakaran)結為夫婦,生下二女[10]。
當代研究编辑
根據學者的研究,以及族人的口述,認為巴拿巴拿樣便是現今臺東縣太麻里鄉三和村的南迴公路旁,那是一片平坦的海灘地,足以證明於此處登陸上岸的可行性[11]。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1.0 1.1 移川子之蔵.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南天書局. 1935. ISBN 9789576383052.
- ^ 簡榮聰. 《臺灣原住民的樹神崇拜-阿美族篇》. 台灣新生報.
- ^ 3.0 3.1 李卉. 《台灣及東南亞的同胞配偶型洪水傳說》. 中國民族學報.
- ^ 《蕃人進化の狀況》. 卑南公學校.
- ^ 佐山融吉. 《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卑南族」》.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 ^ 岡松叄太郎. 《台灣蕃族慣習研究》.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18-1921.
- ^ 河野喜六.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11-01. ISBN 9789576717352.
- ^ 《南王社教》. 南王國民學校.
- ^ 林道生. 《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一)》. 漢藝色研. 2011-05-07. ISBN 9576224284.
- ^ 佐山融吉.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八冊:排灣族‧賽夏族》. 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 2015-12. ISBN 9789860468564.
- ^ 《山海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學-各族「起源地」神話介紹》. 中華民國文化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