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 (称谓)
巴特尔(传统蒙古语:ᠪᠠᠭᠠᠲᠣᠷ,鲍培转写:Baγatur;现代蒙古语:Баатар Bātar;土耳其語:Bağatur/Batur/Bahadır;古突厥語:𐰉𐰍𐰀,羅馬化:Baga),亦作霸都、把阿秃儿、八都鲁、巴图尔、巴托等,是一个在欧亚大陆(主要是内亞)广泛使用的称号,和中亚常见的人名和尊称。在蒙古语、满语、突厥语系语言以及波斯语、印度斯坦语、保加利亚语等语言中,均意为“勇敢”或“勇士”[1]。
历史
编辑这一词汇最早见于7世纪的中国隋朝史书,为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使用[2][3]。到8世纪,已经被突厥汗国使用,到9世纪传入东欧,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保加尔人使用。有说法认为这一词汇来源于伊朗语族的词根*bag,意为“神、领主”[4]。
自13世纪起,各個蒙古部落将巴特爾當作尊榮的頭銜,授與部落中的勇者。他不一定出身門閥貴族,但是他具備了獨特的勇氣,能夠抛棄自己個人的利益,勇敢果決的在危機時候做出英勇行為。巴特爾可能是任何一個具備了堅毅、勇敢、頑強、絕不屈服的人,蒙古人認為,他是受到長生天眷顧的勇者。這些勇士們,構成一個受人尊崇的群體,稱為巴圖德(蒙古語:Баатууд,羅馬化:Baatuud,也是古代四卫拉特巴噶图特部的名称)。
这一词汇在成吉思汗的征服活动后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伊尔汗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荣誉头衔之一,流入中亚文化、东欧文化和印度文化及当地语言。而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是为了纪念1921年的革命者们而用该词命名的[5]。
以下是各种语言中出现的“巴特尔”:
人名
编辑蒙古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具備勇士的特質,因此經常以巴特爾來做為命名。
- 速不台,著名蒙古将领,又名“速别额台把阿秃儿”
- 不赛因,伊尔汗国君主,拥有“巴哈图尔汗”称号
- 和多和沁,准噶尔部首领,拥有“巴图尔珲台吉”称号
- 达木丁苏荣,呼伦贝尔与外蒙古独立领导人之一,拥有“芒来巴特尔”称号
- 苏赫巴托,蒙古人民革命领袖,蒙古人民党创始人之一
- 孟克巴特尔,中国篮球运动员
- 巴特尔 (1955年),中国政治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
- 廷巴特尔,中共開國將軍廷懋的兒子,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
- 巴特尔,又名曹小强,中国大陆电视剧导演
- 乌恩·巴特尔,汉名王立军,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
以巴特尔同源词为名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Ed. Herbert Franke and others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710-1368, p.567
- ^ C. Fleischer, "Bahādor", in Encyclopædia Iranica
- ^ Grousset 194.
- ^ Beckwith 2009,第387頁
- ^ Mongolia, The Forgotten Soviet Satellite. 自由欧洲电台. 2024-10-15 [202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2).
- ^ 郑天挺 2009,第190頁
书目
编辑- 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6 March 2009 [30 May 2015]. ISBN 06911358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 Brook, Kevin Alan. The Jews of Khazaria 3rd e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8. ISBN 9781538103425 (英语).
- Grousset, René.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ISBN 9780813513041 (英语).
- Saunders, J. J. 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 Conquest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ISBN 9780812217667 (英语).
- 郑天挺. 《探微集》. 中华书局. 2009 [2019-12-24]. ISBN 97871010698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