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起義
布拉格起義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部分 | |||||||
![]() 布拉格人民自發立起街壘 | |||||||
| |||||||
参战方 | |||||||
![]() 俄羅斯解放軍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Sergei Bunyachenko |
![]() ![]() ![]() | ||||||
兵力 | |||||||
30,000 起義軍[1][a] 18,000 俄羅斯自由軍團叛變者[7] |
40,000[1][b] 部分飛機[11] | ||||||
伤亡与损失 | |||||||
1,694–2,898 insurgents killed[12][13][c] 3,000 insurgents wounded[16][17] 300 ROA defectors killed and wounded[18][19][d] | 380–953人死亡[20][e] | ||||||
263–2,000 捷克平民死亡[18][21] 1,000+ 德國平民死亡[22][f] |
布拉格起義(捷克語:Pražské povstání)是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布拉格當地反對納粹德國的一次起事。納粹德國對捷克的佔領助長了捷克民眾的反德情绪,同時紅軍和西方盟軍的推進為捷克反抗軍提供了機會。
1945年5月5日,在歐洲的二戰結束時,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德軍遭到了平民、捷克抵抗運動領導人和俄羅斯解放軍的襲擊。德軍對此予以反擊。5月8日,捷克和德國領導人簽署了停火協議,根據該協議,所有德軍撤出布拉格,但部分武装党卫军拒絕服從。戰鬥一直持續到5月9日,當時紅軍已進入布拉格。
作戰雙方都犯下了數項戰爭罪。德軍使用捷克平民作為肉盾,並實施了多起屠殺。同時在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支持下,針對德國平民的暴力行為有增無減。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命令喬治·巴頓的美國第三軍團不要前來援助捷克反德武裝,這削弱了西方列強在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信譽。相反,起義被描繪成捷克反抗納粹統治的象徵。
参考文献编辑
- ^ 1.0 1.1 Mahoney 2011,第191頁.
- ^ Bartošek 1965,第34–35頁.
- ^ Bartošek 1965,第55頁.
- ^ Bartošek 1965,第149–150頁.
- ^ Bartošek 1965,第53頁.
- ^ Pynsent 2013,第297頁.
- ^ Julicher 2015,第171頁.
- ^ Dickerson 2018,第97頁.
- ^ Bartošek 1965,第54頁.
- ^ Jakl 2004,第25頁.
- ^ Thomas & Ketley 2015,第284頁.
- ^ Kokoška 2005,第258頁.
- ^ 13.0 13.1 Publikace, kterou historiografie potřebovala: padlí z pražských barikád 1945. Vojenském historickém ústavu Praha. [20 June 2018].
- ^ Soukup 1946,第42頁.
- ^ Pynsent 2013,第285頁.
- ^ Soukup 1946,第39頁.
- ^ Orzoff 2009,第207頁.
- ^ 18.0 18.1 Marek 2005,第13–14頁.
- ^ 19.0 19.1 MacDonald & Kaplan 1995,第186頁.
- ^ 20.0 20.1 Staněk 2005,第197頁.
- ^ Merten 2017,第114頁.
- ^ Lowe 2012,第127頁.
- ^ Lowe 2012,第127–128頁.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efn}}
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
标签或{{notelist}}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