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墀

台灣藝術家

彭萬墀(1939年出生),出生於中國四川省萬縣,臺灣畫家、藝術家。十歲跟隨父親彭善承到臺灣,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1年求學期間加入五月畫會。作品〈啞〉曾入選1963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並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油畫與素描。1965年與成為妻子的同學段克明法國巴黎尋求更深藝術探索。長年定居巴黎,參加眾多國際性展覽,如1961年、1969年和1971年的巴黎雙年展、1977年第六屆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成為早年第一個獲邀參加展覽的華人藝術家。

彭萬墀
PENG,WAN-CHIH
出生1939年
 中華民國四川省萬縣出生
国籍 中華民國
民族四川台灣
语言台灣話華語法語
教育程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
职业畫家
组织五月畫會
知名作品〈Le Banquet〉譯〈慶宴/酒席〉
巴黎現代美術館典藏。
部分作品保存於
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CNAP)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
家乡中國四川省臺灣
配偶段克明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彭萬墀
注音ㄆㄥˊ ㄨㄢˋ ㄔˊ
英语PENG, WAN-CHIH


生平 编辑

童年與求學 编辑

1939年(民國28年)彭萬墀出生於母親張正璇的娘家四川萬縣,家中七個子女排行第三。外祖母受過新式教育,擅長刺繡與畫圖,為女子中學的校長。父親彭善承則是廣元縣經營藥材兼中醫「保元堂」的彭家少爺,曾任江蘇省高淳縣縣長、貢市市長及縣市管轄等多項職務。自幼跟隨父親執行公務監督水利工程時看遍南方的自然風景、年節喜慶、神廟及川戲,彭萬墀開始接觸繪畫,經常描繪戲臺上的戲角及人物型態。

1941年,三歲時,因國民政府與日本戰爭不斷,彭萬墀年幼飽受警報聲的驚嚇,夜晚經常受到惡夢驚懼,進而影響日後的繪畫風格。

1949年,十一歲時,時局緊張,父親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父親因同事建議攜帶孩子及飛機尚有空位,便詢問經常跟在父親身邊的彭萬墀。年幼的彭萬墀以「可以去臺灣看海」一口答應,隔日便與父親從成都經海南島抵達臺灣。

1950年,十二歲,進入臺北復興小學就讀。

1952年,十四歲,進入新北市新店文山中學就讀。因上學火車途中行經一片空曠野地,瞥見死刑後的思想犯,對初中生的彭萬墀心中留下驚心一幕。因此,日後部分畫作風格帶有幾分抑鬱詼諧的特色。

1955年,十七歲,進入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今師大附中)就讀。彭萬墀在大學以前的求學過程中,因思念母親及家庭的離散,常借作畫抒發情感。外祖母原是美術老師及大哥亦善於繪畫。影響著彭萬墀,養成以描繪為表現生命的習慣,藉由繪畫思念家人。

1958年,二十歲,進入師範大學藝術系專修科就讀。

1959年,二十一歲,文理分組,彭萬墀重新參加聯考,進入師範大學藝術系就讀。與妻子段克明、席慕蓉、陳英德同班,由教師陳慧坤帶領。求學過程曾與教師李石樵、廖繼春、林玉山學習。

初任教職 编辑

在師大求學期曾在學校附近租下空間,用於課後練習繪畫的畫室,並於後來開始在畫室中教授學生習畫。

1963年,任職於五年制的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擔任助教,教授素描和油畫。

五月畫會 编辑

彭萬墀於求學過程,對於各個近代繪畫多有探討,從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派皆有嘗試繪畫。1961年,彭萬墀以作品《魚游於鼎沸之中》抽象畫展出二年級師大美術系系展,劉國松見後表揚有佳。同時,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邀請中華民國政府參展,選拔委員會委託至給歷史博物館辦理。經審查除了東方畫會成員吳昊、畫家詹益秀,亦有五月畫會顧福生、劉國松、韓湘寧,以及師大藝術系學生彭萬墀等代表參加,因此彭萬墀在1961年學生時代應邀加入五月畫會,參加第二屆「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並在1962年展出「五月畫展」。1963年入選巴西聖保羅現代美術館舉辦之「聖保羅雙年展」。於同年1963年因兵役及留學準備離開五月畫會。

赴法學習 编辑

1965年,二十七歲,彭萬墀與同學段克明結婚。並搭乘郵輪於香港轉往歐洲,抵達巴黎。原考取申請至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途中至巴黎遇見許多藝術圈友人和同學,如夏陽、蕭明賢、廖修平等,因此決定取消去布魯賽爾,改留在巴黎。彭萬墀取得巴黎美院雕塑學籍資格,妻子段克明則註冊學習法文。自始開啟彭萬墀遊歷歐洲、參加展覽。

1966年,二十八歲,彭萬墀於法國第一個展覽,在巴黎第七區的「大學畫廊」展出。1969年,1971年,參加第六屆與第七屆巴黎雙年展。彭萬墀在歐洲陸續參加眾多展覽,包括芬蘭、瑞士、南斯拉夫、澳洲等重要大型展覽。

繪畫寫實 编辑

彭萬墀在1967年雙胞胎女兒出生時,以及在法國第一次個展後,開始反思自己的繪畫,重新整理自己的藝術語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看到范艾克(Jan van Eyck, 1390-1441)的〈崇拜神秘羔羊〉祭壇畫,這趟藝術之旅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看這些原作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啟示,我深刻領悟到,歷史上每個時代的傑出畫家,都不是在自然寫實,而是從自然出發,進而提升到很高的精神層次。」彭萬墀開始轉以自己生命經驗的感受為靈感。因此,誕生彭萬墀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彭萬墀關切人,與人最親密的家,題材從父母、子女多有描繪,並以油畫為主要媒材。彭萬墀一系列〈家〉的作品,並非只有外在描繪,而是以內在感應為核心的視野,線條準確表達真實的真實,賦予畫作特殊的表現力。色彩傾向冷和素淨,空白與空間表現運用自如。主題從家的內部到外部近代社會人物刻畫,彭萬墀將權貴、霸道者等壓迫者的形象刻畫,關注時代的見證,以社會各種人物探討人性探索,進一步探索至疾病、玩偶、病人及生命的刻畫。彭萬墀寫實繪畫,強調把自己生活經驗表現出來,包括自己的家庭生活、身邊事物及自己的夢魘。

畫展 编辑

1961年,參加第二屆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

1962年,參加臺北中山堂舉辦之「現代畫家具象畫展」及五月畫會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之「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

1963年,參加五月畫會於雪梨多明尼畫廊之「當代中國前衛畫展」,同年參加「五月畫展」並入選巴西聖保羅現代美術館舉辦之「聖保羅雙年展」

1964年,於臺灣博物館舉辦個展,展出一百五十二幅油畫。同年作品參加非洲巡迴展出之「中國現代繪畫展」

1966年,第一個在法國的展覽,於巴黎大學畫廊展出

1969年,參加巴黎國際藝術城展覽,並參加第六屆「巴黎雙年展」

1970年,參加巴黎國際藝術城展覽

1971年,參加巴黎國際藝術城展覽,並參加第七屆「巴黎雙年展」

1972年,於巴黎賈克˙克夏須畫廊舉辦個展

1973年,參加巴黎卡爾˙弗林克畫廊舉辦之畫展,作品於科隆藝術節展出

1974年,參加芬蘭赫爾辛基阿黛濃美術館「ARS 74」展覽


巴黎現代美術館個展 编辑

2019年,巴黎現代美術館整修數年後重新對外開放。其中彭萬墀的個展〈看〉(Regards)特展,為藝術家捐贈作品引見展出。展出館方收藏彭萬墀耗時25年的作品〈Le Banquet〉譯〈慶宴/酒席〉以及精選共二十幅油畫,及彭萬墀生平、畫冊、照片等。彭萬墀作品多了份內斂和自制,與畫面膨脹漫溢的(肉、物、情)慾望,形成強烈戲劇反差,營造出一種猶如超現實的詭異夢境。彭萬墀為紀念自己80歲生日,同時感念第二故鄉巴黎對他的厚愛, 把這件歷時25年完成的鉅作,捐給了巴黎現代美術館。[2]


编辑

  1. ^ 簡宜平. 聖保羅雙年展與台灣抽象繪畫興起 (PDF). 議藝份子 第九期. 2007-05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02). 
  2. ^ 余小蕙. 罐 專訪|從容的黑夜狩獵者 彭萬墀──從具象到抽象再到新具象. 罐子藝術網 11月號. 2020-12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