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24°26′06″N 120°38′47″E / 24.435129°N 120.646391°E / 24.435129; 120.646391

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位置 臺灣苗栗縣苑裡鎮房裡里
建成时间道光十七年(1837年)
官方名称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
類型登錄等級:一般古物
登錄種類:碑
评定时间2018年4月12日
詳細登錄資料

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是位於臺灣苗栗縣苑裡鎮房裡里、苑裡順天宮前的義渡碑,列為苗栗縣文化資產

歷史

编辑

苑裡鎮的房裡溪流經數里,出海口為現今房裡里處,原溪面非常寬廣,人們必須靠渡船來往,在當地曾是很重要的交通要道[1]

道光十六年(1836年),婁雲因平撫桃澗堡閩粵械鬥有功,晉升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轄域臺灣大甲溪以北[1]。該年,他巡視轄內民情,認為應加強義渡制度,以利南北交通,包括大甲溪、房里溪、山柑尾溪中港溪鹽港溪汫水港溪六處設義渡,遂率先捐300元薪俸,並向民間募捐購置田園,收租作船伕工資和渡船保養經費[2]

據居民鄭添丁回憶,祖父輩曾提及官府在房裡溪招募義田創設義渡碑,附近有店家、茶亭,船伕會把渡船繫在一棵大榕樹下[3]

當時房裡溪旁的義渡碑亭內立一石碑,上書「房里溪官義渡」,右款文「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由官給發工食,往來行人隨到隨渡,不准需索分文,如違鳴官嚴辦」,左款是「加府銜淡水分府山陰婁雲建立」[1]。此碑所刻「房」字的「方」特別大,右側還有填平痕跡,加上「里」跟「甲」只差兩橫,曾參與《苑裡鎮誌》編纂的前公所主任秘書林坤山認為當時大甲溪也有義渡碑,可能未留意刻了兩個「大甲」,發現有誤才更改[4]

隨房裡溪河道變遷、土地公港淤積,加上房裡城在光緒二年(1876年)發生大火,房裡市街也隨之蕭條[5]。林坤山說,石碑因大水災流失,曾拿去當水溝石板,後來有人尋獲,送到苑裡順天宮廟存放[3][4]。原鑲在廟內牆上,1980年代才豎立在廟前[3]。1984年6月,縣府在碑石旁另立一碑寫:「房裡溪者一望一沙石,通十里,難行,遇雨水漲,徒步不能,臨河必返,設有渡舟取資通行,後經淡水廳官方供設免費渡過,以立碑於此,謂之官義渡」[1]

2017年12月,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舉行年度第三次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將此碑以「房裡溪官義渡示禁碑」之名登錄為一般古物類。該局表示,目前類似此古物,除八獎溪義渡碑、中港溪永寧義渡碑及永濟義渡碑外,已甚少留存,顯現其稀有與代表性。[6]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許惠就. 房裡里「義渡碑」苑裡古蹟. 《中國時報》. 1995-09-09 (中文(臺灣)). 
  2. ^ 胡蓬生. 《鄉親鄉情》官義渡公園 早年渡溪必經地. 《聯合報》. 2012-02-27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張弘昌. 房裡義渡碑 將重塑碑文 新竹一土地公廟內 尋獲碑文拓本 可知苑裡建房裡城由來. 《聯合報》. 2004-05-04 (中文(臺灣)). 
  4. ^ 4.0 4.1 祁容玉. 房裡古城到了 第一站老石碑. 《聯合報》. 2008-12-24 (中文(臺灣)). 
  5. ^ 胡蓬生. 古城藺草蓬山帽蓆甲台灣. 《聯合報》. 1998-05-03 (中文(臺灣)). 
  6. ^ 蔡政珉. 保留歷史文化 苗縣再添5處有形文化資產. 《自由時報》. 2017-12-12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