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薩克
扎薩克,又作札薩(蒙古语:ᠵᠠᠰᠠᠭ,鲍培转写:jasaγ,西里尔字母:засаг;系蒙古语词汇,“执政官”的意思,有酋長及政府之意),是中國清朝政府授予蒙古貴族和少數藏人、回人(指回部,今維吾爾族先民)的官职。
本页面包含蒙古文字母,部分操作系统及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为蒙古文字母,否则可能出现未成連寫體的字母或其他符號。 |
札薩克由朝廷授予,受当地將軍、都統、駐紮大臣的节制。設札薩克的蒙古部落,稱為外藩蒙古,札薩克為一旗之行政、軍事長官,相當於內屬蒙古的總管(旗長)。外藩蒙古的札萨克一般有爵位,大多可以世袭。在新疆的哈密廳、吐魯番廳,朝廷也冊封回部貴族首領為札薩克,視同蒙古之一旗。
旗仿滿洲八旗制而編成,各旗有旗長,亦即世襲之扎薩克,掌理領內之行政,並以協理台吉為之副,佐理旗務。分世管及公中二種。世管者,各旗王公的首長世世承襲其職者之謂;公中者,不拘爵秩之高下,選出其人,特授敕命之謂[1]。
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雍正之后,在汉族移民定居的内扎萨克蒙古地区,清政府为避免税赋流入扎萨克之手,实行蒙汉分治。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保留了该制度,外蒙古的札萨克在1923年被人民政府废除[2],1935年满洲国将札萨克制改为旗长制[3],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全面废除札萨克制度。
参考文献编辑
- ^ 方保漢:《近代邊疆政制述略》
- ^ 1921 оны Ардын хувьсгал, 1921-1924 оны ардчилсан өөрчлөлтүүд. mnutulgatan.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 ^ 伪兴安各省公署主要活动. 内蒙古区情网.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