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府城

(重定向自扬州旧城

扬州府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境内,即明清时扬州城,亦是江都县附郭。由佥院张德林主持修筑于元代末年的至正十七年(1357年),相当于宋大城的西南角,周围约十里,“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1][2]

明初,扬州旧城开辟有5座城门:海宁门(大东门)、通泗门(西门)、安江门(南门)、镇淮门(北门),以及小东门。由于扬州旧城范围狭小,明代扬州商业恢复繁荣后,其东侧至运河间形成大片繁盛的商业区,至嘉靖年间修筑新城。此后,扬州形成新旧二城并列的格局[2]。新城为盐商居住区,而旧城为乡绅居住区。新城街巷弯曲不规则,而旧城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门街、仁丰里、小东门街等。历史上旧城多为安静的住宅区,商业则远不及新城繁盛。

清末民初,新旧城之间的城墙拆除。1930年代,旧城修筑扬州第一条近代马路(今淮海路)。1950年代,扬州城墙全部拆除,改筑环城马路。纵贯旧城的汶河填塞改筑汶河路。1980年代,文昌阁形成十字路口。21世纪初,此处更形成全市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参考资料及注释 编辑

  1. ^ 扬州画舫录》卷九
  2. ^ 2.0 2.1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第二十卷·城池部汇考四》扬州府 扬州府城池 扬州有城,自春秋吴王夫差,城邗沟,楚王熊槐,城广陵始也。明初佥院张德林,因宋大城西南隅改筑,仅周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设门五,南曰安江,北曰镇淮,西曰通泗,东曰宁海,东南曰小东。各门有瓮城、楼橹、雉堞、警铺、敌台相望,南北水门二,引官河贯其中,曰:市河。嘉靖丙辰,筑新城,起旧城东南角楼至东北角楼,周十里,计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与旧城等。城楼五,设门七,南曰挹江,钞关在焉。又东为便门,东南曰通济,东曰利津,东北为便门,北曰镇淮,又北曰拱辰,关北亦为便门,南北即旧城,濠口为二水门,东南即运河为濠,北濠引水注之。万历二十年,知府吴秀浚,西北河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二十五年,知府郭光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馀丈,增敌台一十有六,江都县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