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11日) |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又稱斯卡羅族、斯卡羅王國,瑯嶠下十八番社的共主部族。瑯嶠十八番社是一個曾經存在於臺灣本島瑯嶠地區(現屬恆春鎮)的政治實體。該政治實體是由南遷的知本社卑南族人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人通婚排灣化後,所形成斯卡羅族所建立的貴族政治實體。其統治領域大致屬現臺東縣太麻里、金崙、大鳥及屏東縣滿州一帶。荷蘭時期,其統治者被稱為「瑯嶠君主」。
斯卡羅(Seqalu) 瑯嶠下十八番社 | |||||||
---|---|---|---|---|---|---|---|
約1600年-1931年 | |||||||
首都 | 豬朥束社(後遷至牡丹灣) | ||||||
常用语言 | 南臺灣南島語族(其中排灣語為通行語言) 卑南語 | ||||||
政府 | 猶邦制 | ||||||
• ?-1650年 | Tartar | ||||||
• ?-? | Cappitam | ||||||
• ?-? | Laung Garuljigulj | ||||||
• ?-? | Cacalj Garuljigulj | ||||||
• ?-? | Paljaljaus Garuljigulj | ||||||
• ?-1874年 | 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 | ||||||
• 1854年-1905年 | 潘文杰(Bungekaic Garuljigulj) | ||||||
• 1905年-1931年(末任) | 潘阿別(Qagiu Garuljigulj) | ||||||
历史 | |||||||
• 建立 | 約1600年 | ||||||
1637年 | |||||||
1867年 | |||||||
1874年 | |||||||
• 潘文杰繼位 | 1893年 | ||||||
• 潘阿別繼位 | 1905年 | ||||||
• 遷都牡丹灣 | 1906年 | ||||||
• 终结 | 1931年 | ||||||
ISO 3166码 | TW | ||||||
| |||||||
今属于 | ![]() |
歷史编辑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 |||||||||||
---|---|---|---|---|---|---|---|---|---|---|---|
史前時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 1626-1642 |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 |||||||||
明鄭時期 1662-1683 |
|||||||||||
清治時期 1683-1895 |
|||||||||||
日治時期 1895-1945 |
|||||||||||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 |||||||||||
其他臺灣系列 | |||||||||||
臺灣主題首頁 | |||||||||||
大約300多年前,一群卑南族知本社族人南遷進入瑯嶠,並與當地的排灣族武裝衝突。由於擁有強大的組織與武力且又善於使用咒語,當地的排灣族與別族墾民皆紛紛臣服,並以「斯卡羅」稱呼這一支外族,斯卡羅一詞可能意指「乘轎者」,或是指來自「卡羅」(Qaro)地區的人,即知本社。這一支卑南族稱霸恆春半島後,逐漸成為擁有原始土地權的統治階層,形成卑南族當頭目統治排灣族庶民的貴族社會。這一支卑南族後來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人通婚,漸漸融入並排灣化。[1][2]
荷蘭時期,荷蘭人稱其統治者為「瑯嶠君主」,並認為君主的地位與王無異,可以指派各社的統治者,也可以任意處置子民的生殺大權。若君主去世,領導權就由長子繼承,同樣受到尊重。
對於瑯嶠地區的原住民,荷蘭人認為他們是福爾摩沙島上所看到最文明的人,他們穿著得體,婦女穿裙子,長及腳踝,女人甚至遮著胸乳,妓女和姦淫被他們視為非常可恥的事情[來源請求],且採一夫一妻制[來源請求]。但荷蘭人也提到瑯嶠人的居所又小又難看[來源請求]。
1642年荷蘭派兵征討,斯卡羅被迫臣服,成為半獨立實體,「瑯嶠君主」原先的指派的權力和生殺大權盡失,也被迫向荷蘭人繳納稅項。
台灣清治時期,斯卡羅族所領導的部落聯盟被稱為「瑯嶠歸化十八社生番」[3],一般簡之為「瑯嶠下十八社」。
於清代被歸類為「生番」,然而已經逐漸漢化。西元1867年,清治末期同治年間,美國船難者遭排灣族原住民殺害,即羅發號事件。後來,美國海軍遠征福爾摩沙,與排灣族展開戰鬥,但最終美國敗逃遠征失敗。後來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親自與大頭目卓杞篤交涉,雙方最終達成協議。在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僅有北方三社對抗日軍,當時的大頭目潘文杰協助日軍安撫番社,牡丹事件後1875年清廷在恆春半島建立恆春縣,瑯嶠下十八社大部被編入恆春縣行政區之中,潘文杰還幫助清廷建造恆春縣城,。
行政區劃编辑
斯卡羅可分為四大主社,分別為: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以及龍鑾社。他們分別統率其他的排灣族、阿美族、漢人聚落及平埔族部落。排灣族是斯卡羅來之前的原居民,而阿美族、漢人及平埔族移入時間較晚,是向斯卡羅人租地居住的。
豬朥束社(Ciljasuaq)编辑
以豬朥束社(今滿州鄉里德村)為主社的統率者為卡珞利谷(Garuljigulj) 家系,為清治以及日治時代所稱的大股頭目(大頭目)。大股頭目統率排灣族的加芝來社、牡丹社、中社、女奶社、高士佛社,以及部分的蚊蟀山頂社、龜仔角社;此外,阿美族的港口社以及漢族的保力、嚮林、統埔、蚊蟀、車城、九棚、四重溪、港仔、驫古公等各庄亦受其支配。
射麻里社(Shyamari)编辑
以射麻里社(今滿州鄉永靖村)為主社的統率者為Mavaliw 家系,即二股頭目。統率巴士墨社、家新路社、牡丹路社、草埔後社,以及部分四林格社、八瑤社、快仔社。另有阿美族老佛社及少數漢人聚落也在其統轄之下。
貓仔社(Savaruk)编辑
以貓仔社(今恆春鎮仁壽里)為主社的統率者為Cjligul 家系,即三股頭目。其統率部分的八瑤社、四林格社及竹社。三股頭目沒有管轄阿美族部落,漢人村庄則不詳。
龍鑾社(Shurindan)编辑
以龍鑾社(今良鑾溪源流)為主社的統率者為Ruvaniyaw 家系,即四股頭目。其所轄部落,只限於本社及附近漢人村庄而已。
年表编辑
- 時間不明(可能約300年前,西元1600年),由四大家族,十八番社所組建而成。
- 時間不明,Mavariu家族發起叛亂,試圖奪取卡珞利谷(La-garuligul)家族的統治地位。
- 時間不明,兩番社宣布脫離斯卡羅 。[4]
- 西元1636年 瑯嶠君主的兄弟Lamlock受荷蘭人之邀友好訪問大員[5],同年十六番社回復到十七番社[6]。
- 西元1637年 與荷蘭結盟,組成聯軍入侵卑馬巴 [7]。
- 西元1638年 擊破卑馬巴的太麻里社後向卑南社進軍,卑馬巴表示臣服 。[8]
- 西元1642年 與荷蘭決裂,並於年底發生數次交戰[9]。斯卡羅戰敗,五個番社遭到燒毀,瑯嶠君主Tartar敗逃至知本社。部分斯卡羅戰俘逃至卡地曼(Cardeman)境內建立加祿堂社,由瑯嶠君主Tartar的兄弟Caylouangh統治[10]。
- 西元1643年 瑯嶠君主Tartar返回豬朥束社[11]。
- 西元1645年 Tartar被迫親自前往大員向荷蘭臣服,成為半獨立實體。
- 西元1650年 Tartar被人謀殺,由小兒子Cappitam繼位。龍鑾社(Lindingh)宣布脫離。
- 西元1658年 斯卡羅與荷蘭發生數次衝突。
- 西元1662年 荷蘭戰敗,明鄭的部隊進入瑯嶠地區,並與斯卡羅發生戰鬥,明鄭軍陣亡700餘人。[12]
- 時間不明(康熙年間),Mavariu家族短暫統治過斯卡羅。
- 西元1867年 爆發羅發號事件,促使美國遠征臺灣,其戰後簽訂南岬之盟 。
- 西元1871年 發生八瑤灣事件 。
- 西元1874年 爆發牡丹社事件 ,雙方於石門古戰場交戰。[13][14]
- 西元1875年 協助清廷建立恆春城 。[15]
- 西元1893年 潘文杰繼位。
- 西元1895年 乙未戰爭時,協助日本軍隊。
- 西元1896年 雷公火之役爆發,與卑南組成聯軍,於卑南溪擊退劉德杓所領的清軍。
- 西元1897年 林少貓率兵襲擊日軍,並侵入斯卡羅領地。
- 西元1905年 潘阿別繼位。
- 西元1906年 遷都至牡丹灣。[16][17]
相關作品编辑
- 巴代:《斯卡羅人:檳榔‧陶珠‧小女巫》(2009)
- 《傀儡花》,陳耀昌著,台灣,INK印刻出版,2016年1月。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斯卡羅遺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2.
- ^ 斯卡羅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2.
- ^ 《鳳山縣志》
- ^ 《熱蘭遮城日誌》 I-H/1636-04-22
- ^ 《熱蘭遮城日誌》 I-H/1636-05-15
- ^ 《熱蘭遮城日誌》 I-I/1636-12-14
- ^ 《熱蘭遮城日誌》 I-I/1637-02-17
- ^ 《熱蘭遮城日誌》 I-K/1638-02-07
- ^ 《熱蘭遮城日誌》 II-A/1641-04-19~1643-02-25
- ^ 《熱蘭遮城日誌》 II-C/1643-10-09
- ^ 《熱蘭遮城日誌》 II-C/1643-03-28
- ^ 安倍明義 《臺灣地名研究》 第282頁
- ^ 《從琉球藩民墓碑文探索牡丹社事件》
-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of 1874.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125.
- ^ 《恆春縣城志》 卷二
- ^ 《恆春地區東片山客無到聚落研究》
- ^ 《核心部落、核心家族、人群互動關係與整合:. 近年恆春半島族群文化活動的參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