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
方腊(?-1121年10月7日),又名方十三,一名方朕[1],原籍安徽歙县,后迁居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淳安县)[2]。北宋末年江浙一帶「喫菜、事魔」的「明教」領袖,發動了方臘之亂。
生平编辑
当时宋对辽朝、西夏奉獻歲幣,屈辱求和,道君皇帝穷奢极侈,人民终岁劳苦,不得一饱,江浙地区还遭受花石纲的掠夺。方腊是出身田野的漆樹園主人(一說原本只是一名傭人,後來才成為小地主)[2][3][4],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强於组织才能,利用明教传教,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跟随他;明教融合佛教、道教,喫素,尊張角為祖,敬摩尼為大明之神[5],保留了一些摩尼教的基本教義[6][7]。
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事(一说在今淳安县万年乡清溪幫源洞起事。),在漆园中誓师,指斥宋朝貪腐罪恶,君昏臣暴,自号圣公,年号永樂,以巾饰为标志,自红巾以上分六等;分兵出击,教徒兰溪朱颜、吴邦、剡县裘日新(又稱「仇日新」)、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也纷起响应;其后攻占杭州、歙州等,建立了横跨今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六州五十二個縣在内的政权,东南震动,在当时危害極大;方臘拟划江而守,渐图进取,計劃十年内推翻宋朝。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攻婺州、衢州,派方七佛攻湖州,被王稟所破,七佛退守杭州。二月七佛糧絕,被迫退出杭州。三月方七佛再犯杭州,兩次戰鬥,王稟連敗之,斬殺幾百人,官兵開始反攻,劉鎮收復歙州,劉光世收復蘭溪,王稟收復清溪,郭仲荀收復上虞。四月初二日,官軍攻下衢州,童貫駐守杭州。方臘率殘兵二十萬逃入清溪,深據其中,官兵不敢入,王淵的裨将韩世忠,潜行清溪溪谷,襲擒方腊,方腊及部下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七月戊子,童贯俘方腊送往首都汴京[8],八月二十四日丙辰伏誅。該月童贯加太师,进封楚国公[8]。
戰後,因道君迷信方術,将睦州改名严州,清溪县改名淳化县,剡縣改名嵊縣。連福建的泉州清溪縣有「清溪」二字,也不吉利,賜名為安溪縣。
文藝作品编辑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有描寫關於方臘起義反抗宋朝的故事,並描寫了許多方臘的大將,還有方臘立太子方天定等。为“四大寇”之一,最后为鲁智深所擒获。而在民间传说中,活捉方腊的是武松。“武松独臂擒方腊”最早见载于南宋笔记《林泉野记》,后编入元杂剧,比《水浒传》流传更早。後来拍摄的影视剧,例如邵氏电影《荡寇志》、央视版《水浒传》、新版《水浒传》、长影版《武松》,大多都加入了“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情节。
影視形象编辑
電視劇编辑
年份 | 地區 | 作品 | 演員 |
1998年 | 中國 | 《水浒传》 | 崔岱 |
2011年 | 中國 | 《新水浒传》 | 吴卓翰 |
参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张端义《贵耳集》:方腊旧名「朕」,此童贯改曰腊,后亦不知所终,就擒者非腊也。
- ^ 2.0 2.1 見《宋史》http://www.hoolulu.com/zh/25shi/20songshi/t-468.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宋史”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清溪寇軌》、《宋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均载方臘“家有漆园”
- ^ 另說是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桂林方氏宗谱》中元人刘彭寿、徐直之的传记称方臘係屬“佣人”
- ^ 芮传明認為:「宋代江南地区的“喫菜事魔”信仰乃是融合摩尼教、佛教、道教、土著传统信仰等多种文化成分的一类大众信仰。它大体上以素食和聚众诵经为共同点,但是各支派又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更像摩尼教,有的更像佛教,有的更像道教,如此等等。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它们具有某一宗教的鲜明特色而遽然指称它为某宗教,但亦不能无视它们与这些宗教的密切渊源关系。大体而言,每个支派都包含了一定的摩尼教成分。」見〈论宋代江南之“喫菜事魔”信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佛祖統紀》:「喫菜事魔,三山尤熾,為首者紫帽寬衫,婦人黑冠白服,謂之明教。」
- ^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四年五月》:「起居舍人王居正言:『伏見兩浙州縣,有喫菜事魔之俗,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於甚熾。』」
- ^ 8.0 8.1 《十朝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