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

日本鬼子中文日本军人的蔑称,起源年份不詳,較早出處有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刊《工人之路》的報導《上海纱厂工友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1],及至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期間使用急增,尤以1937年行軍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著名。“小鬼子”一般也特指日本人,揶揄日军身高。[2]日本文化評論指出,日本的鬼被日本人視為强而可畏,並非像中國鬼怪被中國人視為「非人」,而且又有同名的萌拟人化角色日本鬼子,所以日本人看到中国反日示威標語上的日本鬼子,亦不懂其貶義。[3]

漢語其他表述编辑

粵語编辑

㗎仔,或寫作嘎仔(粵拼gaa4 zai2),或根據性別和年齡稱呼「㗎佬」、「㗎妹」等,是粵語中對日本人的貶稱[4][5]。日軍侵華的時候,當時的人經常聽到日本人說「馬鹿」(羅馬化:baka)這個用來罵人的詞語,便原封不動地拿取了「巴嘎」這個詞語的第二個字連同它的音調,寫成「㗎」字來代表日本人。由於日文讀這個字的時候是發「無送氣清音」,所以這個「㗎」字不是讀作「kaa4 [kʰaː]」而是讀作「gaa4 [kaː]」[6][7]

閩南語编辑

在閩南語中,「阿本仔」(白話字:a-pún-á)是對日本人的貶稱,例如羅大佑的《大家免著驚》中就有一句歌詞「當年隔壁阿本仔侵入就行佇遮」。 此字的語源與臺灣人對大陸人的貶稱「阿陸仔」相似。

参考文献编辑

  1. ^ 上海纱厂工友打死了一个日本鬼子.工人之路(广州: 中华全国总工会),1926,(第256期).
  2. ^ 中国人为什么称日本人“小鬼子”. [2016年5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30日). 
  3. ^ 武田雅哉『〈鬼子〉たちの肖像』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新書〉、2005年。
  4. ^ 粵典. 「嘎仔 / 㗎仔」. 「嘎仔 / 㗎仔」. 粵典.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5. ^ 粵典. 「嘎妹 / 㗎妹」. 「嘎妹 / 㗎妹」. 粵典.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6. ^ Hong Kong dialect: 㗎.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7. ^ 㗎仔 (gaa4 zai2 | ) : a young Japanese man or boy - CantoDict. www.cantonese.sheik.co.uk. [2019-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相關條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