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列車

普悠瑪自強號列車(英語:Puyuma Express),通稱普悠瑪,為中華民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於2012年由日本引進第二型傾斜式列車,和太魯閣號為臺鐵最速列車,初期主要服務東部幹線以及西部特快車班次。2020年12月23日南迴線電氣化全線通車後,更每日開行127-445(南港 - 樹林)環島車次。目前臺鐵全台路網(基隆 - 八堵間、蘇澳新 - 蘇澳間的盲腸線除外),及海線278次及285次[註 1]均可見普悠瑪行駛。

普悠瑪自強號列車
TRA 130th Puyuma in Hsinchu.jpg
普悠瑪號貼上台鐵130週年紀念彩繪
概述
类型城際列車
运营地区 中華民國
开行日期2013年2月6日(10年50天)
所属铁路局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列车等级自強號
主要停站基隆七堵汐止南港松山臺北板橋樹林桃園中壢新竹竹南苗栗豐原臺中彰化員林斗六嘉義新營臺南新左營高雄鳳山屏東潮州宜蘭羅東花蓮玉里臺東
运行距离最長距離:857.9公里(環島)
途经线路縱貫線(經山線)、海線宜蘭線北迴線台東線南迴線屏東線
技术
使用车辆台鐵TEMU2000型傾斜式電聯車
轨距1,067毫米(窄軌
普悠瑪列車營運路線圖
臺北
松山
南港
板橋
七堵
樹林
八堵
桃園
瑞芳
中壢
頭城
新竹
礁溪
山線Down arrow
宜蘭
羅東
苗栗
新城(太魯閣)
花蓮
豐原
吉安
臺中
志學
彰化
壽豐
員林
林榮新光
田中
鳳林
斗六
光復
嘉義
瑞穗
臺南
玉里
新左營
富里
高雄
池上
鳳山
關山
屏東
鹿野
潮州
南州
臺東
林邊
知本
枋寮
太麻里
大武
金崙

名稱编辑

該款列車是繼太魯閣號後,臺鐵再度向民間徵求命名,由臺鐵與臺東縣政府主辦[1]。票選過程中,一開始「太麻里號」一路領先千餘票,「普悠瑪號」最後逆勢異軍突起,以8,778票獲得網路票選獲得最高票;而專家評審結果「普悠瑪」號也同樣獲得評審青睞奪得最高分,成為雙料冠軍並獲得這項命名比賽的第一名,而「太麻里號」則在二項中都屈居第二。

列車的名稱普悠瑪源自卑南語,原指卑南族部落大首領所在地,亦有集合團結的意思;英文名譯為「Puyuma」,同時這也是卑南鄉以及臺東市南王部落的稱呼。

太魯閣號一樣,雖然通稱的「普悠瑪號」名稱已廣為使用且顯示於部分車站的最近發車時刻表,但臺鐵為避免票種過度複雜,亦配合其簡化車種的政策,故其票價比照普通自強號,稱為「普悠瑪自強號列車」。自2014年7月16日大改點後,台鐵發行的時刻表將普悠瑪列車的班次標示為「普悠瑪」;車票上除標示「自強」外,並特別標示「普悠瑪」、「Puyuma Express」以供識別。

歷史编辑

  • 2012年10月15日,第一編成於日本車輛出廠。
  • 2012年10月25日,第一編抵達台灣。
  • 2013年1月18日,台鐵在台中后里-苗栗三義路段進行列車極速測試,完成測試列車設計的最大速限時速150公里[2]
  • 2013年2月6日,首航於樹林花蓮間行駛,車次為5208次。
  • 2013年7月5日,為疏運夏戀嘉年華造成北迴線周休假日旅遊人潮,從5日~7日、12日~14日止,連續2個週末每天加開2班次行駛樹林花蓮間的路線[3]
  • 2014年1月1日,有132名趕回花東的進香團團員集體強行搭乘(編組TED2015+2016)危及安全,台鐵強硬譴責,並指該團補票和罰金共4萬多元,創單一車次的罰款紀錄。
  • 2014年4月18日,首度於台東線進行電氣化試運轉。
  • 2014年6月28日,由TEMU2027+2028擔任的5999次媒體、官員試乘專列,於上午10點13分由臺東準點開出,於下午1點43分準點抵達台北,創下台東-臺北3小時30分的最速記錄。
  • 2014年7月1日,以試營運模式開行樹林-台東間,正式開放一般民眾搭乘。
  • 2014年7月16日,正式營運於台東線,首航402次。
  • 2014年8月12日,211次於上午10:25行經瑞芳至四腳亭間發生擦撞­意外,在西線撞上鐵道旁的隔音牆預鑄塊。除主排障器、機車鼻頭蓋及控制箱損傷,山側車­壁多處受損,第1至7節車廂均有刮痕、裂洞等破損情形,第7車廂更有1塊側窗玻璃破裂­。總共影響2列次班車,共計6百位旅客。
  • 2014年11月4日­,早上8:33在花蓮過站發車,南下行經平和站南下6公里處,駕駛­發現鐵軌上有一群牛,雖立即減速,但仍造成牛群傷亡。­
  • 2015年12月5日,台鐵增購兩列普悠瑪號(TEMU2035+2036,TEMU2037+2038)即將在12月25日到12月31日交車,車頭旁增加2016「猴」字塗裝。
  • 2015年12月15日,為迎接增備車於臺中港下船,開行8771次試運轉至臺中港,並由R157柴電機車拖行至臺中港支線進行淨空測試。
  • 2015年12月25日至12月26日,增備車於臺中港下船,由柴油機車頭從臺中港拖到彰化機務段進行檢測。
  • 2017年1月5日彩繪普悠瑪號進行卸妝彩繪工程[4]
  • 2017年1月25日,彩繪普悠瑪號TEMU2019+2020卸除彩繪後亮相,卻於兩端端面蓋子露出未卸下的部分。
  • 2017年5月,為慶祝台鐵130周年,選定TEMU2005+2006做為彩繪列車,於5月25日試運轉,5月26日首航438次,新彩繪列車包含了8個經典車輛的車頭臉譜,以及北中南東等區共6個特色車站的意象,由樹林開往台東,並於端午連假行駛加班車,另於5月28日行駛133次。
  • 2017年10月24日,由台東開往樹林的431次(編組TEMU2019+2020),在花蓮玉里鎮三民站站內發生出軌,無人受傷。[5]
  • 2018年6月30日,TEMU2035+2036彩繪成洄瀾之心列車,首航5932次,日後主要以5932-5931台北至花蓮的路線營運。
  • 2018年10月21日,樹林開往台東的6432次,編組TEMU2007+2008,於下午16時50分在新馬車站附近發生出軌事故造成18人死亡187人輕重傷;為普悠瑪列車來台加入營運後最嚴重的死傷事故。
  • 2018年10月23日,經台北機廠富岡基地勘驗後,確定2018年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編組受損嚴重無法修復。[6]
  • 2018年10月29日,時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吳宏謀宣佈10月30日開始,太魯閣和普悠瑪號單人駕駛先安排雙駕駛機制[7]
  • 2021年12月29日起,和太魯閣列車恢復為不發售無座位乘車票之規定。

編組運用编辑

使用列車编辑

  • 不過相較於太魯閣號,普悠瑪列車傾斜角度小,但搖晃較劇烈,乘客容易暈車,僅18號(TEMU2035-2036)與19號編組(TEMU2037-2038)有加裝新的避震系統。
  • 本型號列車共引進19列38組計152輛車廂,每列車採8輛編成。因TEMU2007-2008編組於2018年翻車事故後報廢,實際上營運車輛計18列36組144輛。

彩繪编辑

現有

暫無

已卸除
  • 客家委員會彩繪
    • 行駛時間:2021.03.31 - 2021.07.06
    • 編組:TEMU2019+TEMU2020
  • 蕭青陽台東故事島彩繪
    • 行駛時間:2014.06.29 - 2017.01.05
    • 編組:TEMU2019+TEMU2020
  • 台鐵130週年紀念彩繪
    • 行駛時間:2017.05.26 - 2018.05.21
    • 編組:TEMU2005+TEMU2006
  • 台灣自行車節喔熊Oh Bear彩繪
    • 行駛時間:2017.09.08 - 2018.03.07
    • 編組:TEMU2037+TEMU2038
  • 洄瀾之心彩繪
    • 行駛時間:2018.06.30 - 2019.07.07
    • 編組:TEMU2035+TEMU2036

營運编辑

 
普悠瑪號於高架的汐止車站

普悠瑪號在2014年中旬臺東線電氣部分雙線化工程完成前,先以「新自強號」名義行駛,2014年7月16日改點後,台鐵的時刻表將本車種改標示為「普悠瑪」。

普悠瑪號因過彎傾斜易使站立乘客發生危險,原與太魯閣號均不發售無座票。惟因應日漸增加的乘車需求,故自2019年5月2日與太魯閣號一起改為限量發售120張無座票,無票或不是持有該班次普悠瑪號車票的旅客(含持悠遊卡、一卡通等電子票證、定期票、其他日期車次車種的車票者)不得搭乘,否則將依規定重新補票並加收5成票價。

2021年5月15日起,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同太魯閣列車暫停販售當日車次之站票,同年12月29日確定均恢復不發售無座位車票。

2022年9月14日起,原太魯閣219、233、234、248、278、285次改為普悠瑪號行駛,原普悠瑪202、237次改為太魯閣號行駛,同時替代太魯閣號增停鶯歌[8][9][10]

相关缺陷与事故编辑

设计缺失编辑

  • 普悠瑪列車行李架的高度僅153公分,容易卡頭,會導致身高較高的旅客不慎撞到。
  • 普悠瑪列車附設固定式餐桌的四人對坐座椅,因座椅椅距較小,乘客對坐時腳部易碰觸到對方。
  • 製造商日本車輛在發生2018年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後承認輸出給台灣的普悠瑪列車有設計疏失,並未按照設計圖施工,當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被關閉後,無法按照原訂設計將系統被關閉的訊息發送到調度員所在的行車控制中心[11][12][13][14][15][16][17][18]

相關事故编辑

營運前编辑

下船運送事故编辑

普悠瑪號第一編組(TED2001+2002)2012年10月25日由日本運抵台灣,但在當日甲種運送行經基隆站月台末端時,TEMB2004車底牽引變流器的保護罩和月台末端斜坡擦撞,導致列車卡住、刮出刮痕[19]。該區間已停用多時,營業列車不會行駛至該處,路線線型可能未保持主線標準,雖然相關單位在車輛下船前數日即以柴電機車在運送路徑上做過數次試運轉,但未考慮普悠瑪號車廂淨空過於逼近台鐵規範上限,列車經過該彎道時的車輛中心偏移量超過現行列車,造成事故發生。事後台鐵將四名工務系統官員分別遭記過、調職處分。 因為此次事件影響,在普悠瑪號展開測試前,一方面防止列車與月台間距過近,另一方面配合月台增高工程,將基隆、暖暖、牡丹、貢寮與和仁等5處車站月台邊坡敲除,彰化站則是將月台下方平時供站務人員使用的階梯敲除[20]

營運後编辑

自從普悠瑪列車營運以來已有多次發生與列車相關的事故,首次的列車事故是2013年10月30日,237次普悠瑪列車(編組TEMU2003-TEMU2004)由花蓮開往樹林,行經北迴線和仁路段時,第3車TEP2003電源車的集電弓因為受異物撞擊,導致集電弓受損及碳刷破碎漏氣,使得該列車保護裝置啟動並自動降弓,造成列車斷電卡在和仁車站。造成當日237次後續往樹林之區間停駛,該編組隨後回送至樹林調車場進行檢修[21]。除此之外,闖越平交道或是人為因素以及動物侵入軌道也是造成列車事故的主因[註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註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註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註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註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8年宜蘭出軌事故编辑

2018年10月21日下午4點50分,台鐵普悠瑪6432次(編組TEMU2007+2008)樹林開往台東的列車行經宜蘭線新馬車站北端發生出軌意外,其中第3、5、7、8車翻覆,而八節車廂中又以第8車受損情形最為嚴重造成366名乘客中有18人死亡、215人受到了輕重傷。事故後該編組因受損嚴重無法修復,將於完成調查作業後報廢除籍[28]

受該事故影響,台鐵於2020年研議取消普悠瑪號傾斜功能。惟因取消傾斜功能將導致行車時間增加10~20分鐘,目前尚未定案,仍依現行規定行駛。

攝影集编辑

台鐵x東武友好彩繪列車

 

註釋编辑

  1. ^ 主要為太魯閣號運用。2022年9月24日太魯閣號再次進行無階化改造作業及三級大檢,故由普悠瑪號替駛278及285次。
  2. ^ 2014年8月12日,211次普悠瑪自強號列車由花蓮開往樹林,行經宜蘭線四腳亭=瑞芳路段時,撞上外包商放在鐵道旁的隔音牆預鑄塊,司機員緊急停車並下車檢查後,發現1車(TED2027)車頭連結器罩、主排障器與控制箱受損,第7車(TEMA2055)一扇車窗玻璃破裂,1到7車車身亦有多處擦撞痕跡,此事故也造成211次與後續班車出現誤點情況。由於列車尚能正常行駛,故繼續開往終點站樹林,並隨即送至樹林調車場進行檢修。[22]
  3. ^ 2014年11月4日,402次普悠瑪號列車由樹林開往台東,行經台東線志學到壽豐路段時,過了荖溪鐵橋後撞上牛群,有四隻當場被撞死,其中兩隻是懷孕的母牛,共六條生命斷魂。造成第三編組車頭(TED2006)連結器罩及電源動力車(TEP2006)輕微受損。這也是花東電氣化首例撞牛意外。[23]
  4. ^ 2014年12月21日,225次普悠瑪號列車由花蓮開往樹林,行經北迴線和仁到和平間撞上一頭牛,牛隻當場被撞死,普悠瑪連結器罩(TED2025)輕微受損,也是花東電氣化第二例撞牛意外。[24]
  5. ^ 2017年7月24日晚間,一列台東開往樹林的445次普悠瑪號在南平站因行李爆炸而緊急停車,該編組續行至花蓮站,旅客則轉乘其他編組[25]
  6. ^ 2017年10月24日,由台東開往樹林的431次普悠瑪號(編組TEMU2019+2020),行經臺東線三民車站準備交會列車時,2—6車發生出軌事故[26][27]

參考文獻编辑

  1. ^ 台鐵新車命名熱絡 張惠妹入列. 中央廣播電臺. 2012-06-28 [201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2. ^ 李姿慧. 「準高鐵」不是夢 普悠瑪衝出東亞第2 首度飆時速150公里. 蘋果日報. 2013-07-03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中文(臺灣)). 
  3. ^ 李姿慧. 暑假車票難買 台鐵周末加開普悠瑪號. 蘋果日報. 2013-07-05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臺灣)). 
  4. ^ 您關心的「台東縣政府東部特色彩繪列車」最後身影. 台灣鐵道路透社facebook. 2017-01-03. 
  5. ^ 徐庭揚. 台鐵花東線普悠瑪號發生出軌 所幸無人傷亡. 聯合報. 2017-10-24 [201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中文(臺灣)). 
  6. ^ 事故普悠瑪車體安置富岡 調查作業完成後報廢. TVBS 新聞網. 2018-10-23 [201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7). 
  7. ^ 補救台鐵安全 3年內補足3千人力!. 《華視新聞》. 2018-10-30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8. ^ 立委蘇巧慧爭取的是普悠瑪號,後續因車輛運用及臺鐵考量之下,改由太魯閣號停靠,9月14日起變更為普悠瑪號。
  9. ^ 李定宇. 對號列車普悠瑪 6月起停靠鶯歌站. 聯合新聞網. 2022-02-23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0. ^ 林朝億. 普悠瑪不停中壢停鶯歌?台鐵工會:蘇巧慧要求的. 新頭殼newtalk. 2022-03-17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1. ^ 日本製造商承認了 普悠瑪列車有「設計疏失」. 東森新聞. 2018-11-01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12. ^ 普悠瑪日本製造商坦承未按圖施工 ATP遠端監視11日前接線. 自由時報. 2018-11-07 [2018-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13. ^ 普悠瑪缺失太離譜!日車未按圖施工 台鐵驗收也未發現. 聯合新聞網. 2018-11-07 [2018-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14. ^ 侯俐安; 林河名. 普悠瑪主風泵異常 「恐非個案」. 臺北市: 經濟日報. 2018-11-08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15. ^ 王致凱. 快訊/設計圖漏畫「必要配線」! 日製造商:全部普悠瑪都有問題. 臺北市: ETtoday新聞雲. 2018-11-01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16. ^ 林仕祥. 日商坦承普悠瑪設計有缺失 綠委要求保全證據. 臺北市: 三立新聞網. 2018-11-02 [2018-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 
  17. ^ 日本制造商承认了!台湾出轨列车“设计有疏失”. www.guancha.cn.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18. ^ 普悠玛出轨酿重大事故 日本制造商坦承:安全设计有疏失. 环球网.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19.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TRA WebSite - tw.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2008-12-11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20. ^ 曾鴻儒、俞肇福、湯世名. 防普悠瑪「卡」車 五車站敲掉月台. 自由電子報. 2012-11-19 [201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3). 
  21. ^ 〈快訊〉普悠瑪19:12花東故障 交通一度受影響. TVBS. 2013-10-30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4) (中文(臺灣)). 
  22. ^ 包商離譜施工 普悠瑪被撞破. 蘋果日報. 2014-08-13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臺灣)). 
  23. ^ 普悠瑪撞牛群 釀4屍6命. 蘋果日報. 2014-11-05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臺灣)). 
  24. ^ 普悠瑪今又撞牛 共375名乘客受影響. 蘋果日報. 2014-12-21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中文(臺灣)). 
  25. ^ 快訊/行李冒煙旅客驚逃 普悠瑪445次列車停駛. TVBS新聞網. 2017-07-24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中文(臺灣)). 
  26. ^ 台鐵252次普悠瑪傳意外 旅客站月台邊遭擦撞急送醫.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0-23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中文(臺灣)). 
  27. ^ 普悠瑪號周二出軌300旅客受阻 原因曝光. 蘋果日報. 2017-10-25 [201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中文(臺灣)). 
  28. ^ 事故普悠瑪車體安置富岡 調查作業完成後報廢. TVBS 新聞網. 2018-10-23 [201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7). 

參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