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珍
生平编辑
朱汝珍在北京长大。[1]
县试第一,入读清远县学。1892年考入广雅书院,取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任刑部江苏司行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甲辰恩科,被拔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由于当时的榜眼与探花均为广东人,令北京的粤东会馆热闹过一番。在“骑马游金街”等官方仪式结束,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送状元刘春霖至直隶会馆归第后,一同归第粤东会馆,会馆预备了演戏宴客事宜,同乡在京任官者皆有到场。宴会热闹非凡,宴后盘碗杯箸更被民众抢夺一空[註 1][2]。
民国期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创办香港隘园学院、香港孔教学院,任院长。曾受聘于香港大学,任哲学文词教习。曾任香港孔圣会会长。
家庭编辑
著作编辑
軼事编辑
據說當年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第一名本是谭延闿,與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同姓,被考官扣下。主考官改列為頭名的本是廣東人朱汝珍,但慈禧太后閱卷時不喜「珍」字(珍妃)和廣東(洪秀全、康有为、梁啓超、孫中山均為廣東人),所以將本來排第二的直隸肅寧人劉春霖(春霖、肅寧都吉祥)拔為第一,朱屈居第二。
按定制,由皇帝确定前十本殿试卷名次,因此慈禧并不參與閱卷。而且殿試进呈的试卷的作者姓名皆為密封,即便光绪帝在確定名次之前亦无法看到。因此,這種說法為不實之傳言。[6]
备注编辑
- ^ 此为传统的“抢宴之风”,被认为是以沾文气讨个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