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1913年—1980年9月27日),本名杨德基江苏淮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1928年入淮安县中学,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及进步报刊,并组织“鲁迅读书会”。

1931年在南京中学就读,寒假返淮安,在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进步学生组织“古堡烽火社”,发表《古堡烽火社宣言》,呼吁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作反帝前哨。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的救亡运动,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编辑《北平学生》等报刊。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抗战时期 编辑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清华大学支部宣传委员。

抗战爆发后,南下赴武汉,任“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此时从武汉给家里写信,叫全家赶快出来,不要留在家乡作亡国奴。其母肖禹(1891年-1948年)遂尽弃家产,率领杨述的哥嫂弟妹一齐来到武汉。杨述令三个较大的弟妹一起去了延安。在其母亲与哥嫂和小弟弟及侄儿撤到四川后,杨述又叫他们一切都听在成都的党组织安排。以后,其母肖禹与其大哥杨道生夫妇都加入了中共,在成都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由杨道生任社长兼经理,用以资助四川党组织的活动(其时杨道生的党内职务是成都市西城区委书记)。杨道生在前往乐山县就任中心县委书记途中被捕牺牲。周恩来得知后,指示八路军办事处找到肖禹及其家人,送往延安。这是抗战当中毁家纾难的鲜见事迹。[1]

1938年,杨述到四川担任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兼青委书记。

1939年,杨述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次年任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党总支书记。

1942年,在延安“抢救运动”中,杨述在绥德被隔离审查,被组织上“决定”将作为“特务”处置。但他仍以满腔热情工作,主编《抗战报》。后来他偷跑去延安,直接向中共中央领导告状,“问题”始获解决。[2]

嗣后先后在马列学院、新华社、延安《解放日报》社工作。曾任新华社日语广播组组长、《解放日报》编辑和秘书。

内战时期 编辑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新华社特派记者身份随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参加报道重庆谈判

1948年,调到中共中央“青委”,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筹备恢复《中国青年》杂志。

建国以后 编辑

团中央成立后,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

1953年,调中共北京市委任常委、宣传部长。

1961年调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

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1966年5月23日,吴传启、林聿时在学部贴出大字报,批判杨述著作《青春漫语》,称其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3]此后在“文革”中,杨述被诬为走资派、叛徒、特务,遭受严酷折磨,尤以精神摧残为甚。

1978年11月,“文革”结束后两年多后,经过一再拖延才得到结论——“维持原有结论”,即文革前的审干结论。[1]

1979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1980年9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参见韦君宜杨述妻子)《思痛录》中《当代人的悲剧》一章。
  2. ^ 全部细节见韦君宜思痛录》中《“抢救失足者”》一章。
  3. ^ 可参见“卢正义”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