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1890年1月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一字覲莊,安徽宣城人,中國學者、文學家。

梅光迪
从右至左依次為:梅仪慈、梅仪芝、梅光迪、李今英、梅仪昭
性别
出生1890年1月2日
 大清安徽宣城
逝世1945年12月27日(1945歲—12—27)(55歲)
 中華民國貴陽
职业學者
配偶李今英
亲属大女梅儀慈
二女梅儀昭
三女梅儀芝
四子梅本修
经历

生平 编辑

梅光迪出生書香世家,宋代梅聖俞清代梅文鼎等為其先祖。6歲始隨父讀四書五經,過目成誦,有神童之譽。14歲考上秀才。1905年考取安徽高等學堂,為堂長嚴復門生。三年後,轉學至上海復旦公學。1909年秋,由胡紹庭介紹,與胡適認識。1911年,考取第三屆庚子賠款留美生考試。同年赴美國,就讀威斯康辛大學1913年轉入西北大學。1915年夏天,與胡適、任鴻雋等在綺色佳旅遊,胡適首倡「文學革命」,遭到任鴻雋、梅光迪二人的反對。1915年夏畢業,獲理學士學位,轉往哈佛大學深造,專攻文學。時白璧德以新人文主義倡於哈佛大學,於東方學說,獨近孔子。梅生受業門下,最有深契。1921年在國立東南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個西洋文學系,並和胡先驌吳宓柳詒徵劉伯明等人以「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之志創辦《學衡》,同時也撰文批評新文化運動。1924年,梅光迪經當時於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趙元任推薦,赴哈佛任教,擔任漢文講師,並成為繼戈鯤化、趙元任之後第三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華人。1927年曾短暫回國,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翌年再次赴美國,在哈佛大學擔任漢文助理教授,直至1936年回國。1936年執教國立浙江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抗戰爆發後隨校輾轉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地。1938年,當選為國民參政會議員。1945年12月27日在貴陽病世。

家庭 编辑

梅光迪與夫人李今英(梅李今英)育有三女一子,大女梅儀慈,二女梅儀昭,三女梅儀芝,四子梅本修。

李今英在1901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郡一個華僑家庭,早年隨家人回國。1922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語系。她於1927年與梅光迪在上海結婚後,赴美國麻省拉德克利夫學院哈佛大學進修教育學及世界婦女等課程,期間曾任美國劍橋中國留學生會會生。1932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回國,此後一直任教於浙江大學。1949年梅李今英赴澳門嶺南學校任教,1952年與兒子梅本修赴美國與女兒團聚,在美國長時間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和著作工作。她在美國麻省劍橋擔任格納博士(Dr. C. S. Gardner)的助理研究員,並曾編寫大英百科全書中國日本部份的章節、《中國報刊精選集》滙編(Selected Articles on China in Various Journals)、《梅光迪信札》(Letters of K. T. Mei),以及擔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副編輯,完成編制宋史索引(Sung-Index)。八十年代退休後著有《山高水長——李今英回憶錄》、《梅光迪文錄》等。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