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棲區
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 (2021年5月14日) |
梧棲區(臺灣話:Gô͘-chhe-khu),舊稱「五汊港」[1],前身「梧棲鎮」[2]:110,位於臺灣臺中市西部,地處清水平原西側,境內地勢平坦,人口約有5.9萬人。梧棲區是臺中港所在地,在臺中市都市計劃中屬於臺中港特定區的一部份[3],區內擁有多座臺中港相關設施的建築大樓,同時受到臺中港開發的影響,吸引各間工廠的進駐,因此,境內有台中港關連工業區(部分)以及中港科技產業園區(原為「中港加工出口區」)等工業園區。
梧棲區 Wuqi District 舊稱:五汊港 | ||
---|---|---|
市轄區 | ||
![]() | ||
| ||
坐标:24°16′N 120°32′E / 24.26°N 120.53°E | ||
國家 | ![]() | |
上級區劃 | 臺中市 | |
下級區劃 | 14里342鄰 | |
政府 | ||
• 區長 | 溫國宏(梧棲區區長列表) | |
面积 | ||
• 总计 | 16.6049 平方公里(6.4112 平方英里) | |
海拔 | 3 公尺(10 英尺) | |
人口(2022年5月)(19,672戶) | ||
• 總計 | 59,476人 | |
• 排名 | 20 | |
• 密度 | 3,582人/平方公里(9,277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8) | |
郵遞區號 | 435 | |
戶政資料代碼 | 66000140 | |
毗鄰 | 清水區、沙鹿區、龍井區 | |
網站 | http://www.wuqi.taichung.gov.tw/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梧棲區 |
注音 | ㄨˊ ㄑㄧ- ㄑㄩ- |
汉语拼音 | Wú Qī Qū |
台語白話字 | Gô͘-chhe-khu |
台羅 | Gôo-tshe-khu |
客羅 | Ǹg-chhi-khî |
英语 | Wuqi District |
歷史编辑
梧棲區古稱「五汊港」,係因梧棲區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而由於乾隆35年(1770年)與泉州府惠安縣獺窟島有進行帆船貿易,港內擠滿接貨物的竹筏,因此又名「竹筏穴」,清領時期之間也有「梧汊港」、「鰲西港」[註 1]之稱呼,直至光緒17年(1891年),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雅化為「梧棲」。[4]:46[1]
梧棲區早期屬於平埔族的拍瀑拉族沙轆社活動範圍[2]:86、87,根據森丑之助在明治43年(1910年)發表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的文獻〈關於臺灣石器時代遺址〉,臺中縣境內多處打製石器的出土地點,其中包括梧棲遺址,是梧棲區先民活動最早的紀錄[2]:86。
荷西時期的梧棲區尚未有漢人進入開發,其後明鄭時期稍有漢人足跡,但未有開發記錄。永曆24年(1670年)沙轆社民反亂,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討伐,因此有漢人進入梧棲之舉。另外根據《太原堂王氏歷代族譜》,福建省漳浦縣的王氏先祖王國慶自梧棲港登陸上岸,得證梧棲港在明鄭時期已是移民主要登陸點之一[2]:88。
永曆23年(1683年),鄭氏降清。康熙23年(1684年),清朝政府將臺灣納入版圖,行政區劃改為臺灣府一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自此梧棲屬諸羅縣[2]:103。其後直至康熙中葉時期,已有漢人入墾梧棲[5],當時沙轆社域以南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漢人曾向番設購地,但由於梧棲早期屬於原住民的活動區域,因此漢人開墾必與原住民有所交涉[2]:88。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清廷遂於2年後(雍正元年,1723年)將舊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之地設置彰化縣,由於梧棲地處該區域內,故梧棲屬彰化縣[2]:103。雍正初年,顏玉漳承租南簡庄一帶的土地,爾後乾隆年間逐漸有晉江縣莊姓、安溪縣王姓、吳姓、顏姓,以及南安縣李姓等族人進入大庄及鴨母寮一帶開墾。乾隆38年(1773年),南安縣吳玠與吳日燦、陳福、王三錫合四股,以年納番餉五元,菜魚五十斤向南北遷善社番通事李有從承墾大庄地區的魚塭及水田,足見當時漢人除了農業開墾,也在大庄地區從事漁業養殖。其後,嘉慶年間南安縣周必緘、道光年間安溪縣孫坤福等人也陸續入墾梧棲[2]:88、89。光緒11年(1885年),霧峰林家林朝棟入墾草湳,至此梧棲港街一帶拓墾方告階段性完成[2]:90。光緒13年(1887年),受到3年前(1884年)中法戰爭的影響,清廷重新調整臺灣行政區劃,設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中部地區為臺灣府所轄,下設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由於梧棲在大甲溪與烏溪之間,故梧棲屬臺灣縣[2]:103。
光緒22年(1895年),清朝由於甲午戰爭失利,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自此梧棲改由日本所轄。明治30年(1897年),梧棲改隸臺中縣梧棲港辦務署大肚中堡[2]:94、105。1899年,裁撤梧棲港辦務署,改隸臺中縣大肚辦務署大肚中堡[2]:105。明治34年(1901年),臺灣總督府改設臺灣為二十廳,並另設支廳,故梧棲改隸臺中廳塗葛堀支廳。明治38年(1905年),裁撤塗葛堀支廳,改隸屬沙轆支廳[2]:106。至大正9年(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地方改制,行政區劃改為州郡、街庄制,改稱梧棲街隸屬臺中州大甲郡,並合併沙鹿庄鴨母寮、安良港至梧棲街內,梧棲街分為梧棲、大庄、南簡、鴨母寮等四個大字[2]:95、106。昭和13年(1938年),臺灣總督府正式發布梧棲築港計劃,並將梧棲新港命名為「新高港」。昭和15年(1940年),合併大甲、清水、沙鹿、龍井等街庄為州轄市新高市,訂立「新高港大工業都市計劃」。爾後受到二戰的影響,導致資源短缺,計劃遂於昭和19年(1944年)被迫停止[2]:99、100[6]:354。
民國34年(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為延續日治時期新高市與新高港的規劃,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曾打算將梧棲鎮設為省轄市,但後來受到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影響,導致梧棲市與臺中港計畫均擱置[1],最後直接改制為「梧棲鎮」,隸屬臺中縣大甲區[2]:109。民國39年(1950年),裁撤區署,改為臺中縣梧棲鎮[2]:109、110。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梧棲鎮配合縣市合併,改制為「梧棲區」[7]:12。
地理编辑
梧棲區位於臺中市西部沿海,東接沙鹿區,西濱臺灣海峽,南毗龍井區,北鄰清水區[4]:47。全區總面積約有16.6049平方公里(若包括海埔新生地1.8014平方公里,則為18.4063平方公里),約佔全臺中市總面積2,214.8968平方公里的0.75%[4]:47,在原臺中縣的21個行政區中排行最小[註 2]。
地形编辑
梧棲區屬於清水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分,地質上為西部麓山地質區的濱海平原地質區,屬現代沖積層,係由礫石、砂、粉砂及黏土組成,沿海地區則主要由大甲溪及烏溪之砂岩及頁岩沖積而成[4]:49、51。東側有清水斷層經過,全區整體地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介於2.2公尺至5.1公尺之間,由東北向西南微斜,坡度極小,故常有因大雨而淹水的現象[4]:51、52,由於梧棲區地勢平坦少有屏障,加上瀕臨海岸線,因此風勢較大,沿港區交界也因此植有大面積防風林[7]:10。
水文编辑
梧棲區無天然溪流流經,境內有梧棲大排水、安良港大排水等二條大排水溝,以及五福圳南簡支線、陳厝庄支線、梧棲支線、草湳支線、火燒寮支線、五福支線等六條人工灌溉渠道[4]:72。
氣候编辑
梧棲區由於地處臺灣平地地區,且位於北回歸線北方,故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漫長、冬季溫暖短促。根據1979年至1999年的氣象觀測平均資料顯示,梧棲區的年均溫約為攝氏22.8度,各月均溫都在攝氏16.0度以上,其中4月至11月平均溫度均在21.0度以上,月均溫最高為7月的攝氏28.6度,最低為1月的攝氏16.5度。雖然梧棲區實無冬季可言,但由於平原在冬季寒流來臨時產生的輻射冷卻效應,因此仍可能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低氣溫曾於1978年1月22日下探攝氏2.4度[4]:63。梧棲區的年平均降雨量為1,287毫米,月均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月份多集中在5月至8月,此期間也是梅雨與颱風最常侵襲臺灣的季節;而月均降雨量少於50毫米的月份多集中在10月至1月,此期間則是由於東北季風入台後受到山脈阻擋而造成雨量較少[4]:64-66。梧棲區的年平均相對濕度約為77.5%,較臺灣平均低,因此相較於臺灣整體,梧棲區屬於略為乾燥的地區[4]:67。
梧棲(1977年至200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19.5 (67.1) |
19.3 (66.7) |
22.1 (71.8) |
25.9 (78.6) |
28.6 (83.5) |
31.1 (88.0) |
32.4 (90.3) |
31.9 (89.4) |
30.8 (87.4) |
28.2 (82.8) |
24.9 (76.8) |
21.3 (70.3) |
26.3 (79.3) |
平均低温 °C(°F) | 13.2 (55.8) |
13.2 (55.8) |
15.5 (59.9) |
19.3 (66.7) |
22.5 (72.5) |
25.0 (77.0) |
26.1 (79.0) |
26.0 (78.8) |
24.4 (75.9) |
21.6 (70.9) |
18.2 (64.8) |
14.7 (58.5) |
20.0 (68.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8.5 (1.12) |
84.5 (3.33) |
106.1 (4.18) |
131.0 (5.16) |
222.5 (8.76) |
217.7 (8.57) |
165.9 (6.53) |
213.2 (8.39) |
68.7 (2.70) |
9.9 (0.39) |
14.9 (0.59) |
20.1 (0.79) |
1,283 (50.51) |
平均相對濕度(%) | 77.7 | 79.6 | 80.3 | 78.9 | 80.2 | 79.6 | 77.4 | 78.5 | 77.0 | 75.0 | 75.0 | 75.3 | 77.9 |
月均日照時數 | 148.6 | 109.6 | 121.5 | 143.9 | 163.2 | 188.3 | 234.3 | 206.6 | 191.7 | 196.7 | 155.8 | 158.1 | 2,018.3 |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8] |
人口编辑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51 | 18,891 | — |
1956 | 20,572 | +8.9% |
1961 | 22,199 | +7.9% |
1966 | 24,383 | +9.8% |
1971 | 26,423 | +8.4% |
1976 | 30,026 | +13.6% |
1981 | 34,053 | +13.4% |
1986 | 38,977 | +14.5% |
1991 | 43,307 | +11.1% |
1996 | 48,026 | +10.9% |
2001 | 50,678 | +5.5% |
2006 | 53,723 | +6.0% |
2011 | 55,544 | +3.4% |
2016 | 57,645 | +3.8% |
2021 | 59,517 | +3.2%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台中市人口統計. 台中市政府. [2020-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
梧棲區為臺中市海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其人口密度亦高於彰化市。
里名 | 鄰數 | 戶數 | 男性 人數 |
女性 人數 |
總人 口數 |
原住民 人口數 |
年度 增減 |
分區 |
---|---|---|---|---|---|---|---|---|
下寮里 | 18 | 800 | 1,190 | 1,130 | 2,320 | 67 | -25 | 梧棲港街 |
大村里 | 37 | 2,177 | 3,586 | 3,706 | 7,292 | 96 | +23 | 大庄 |
大庄里 | 44 | 2,977 | 4,772 | 4,844 | 9,616 | 112 | +106 | 大庄 |
中正里 | 33 | 1,630 | 2,266 | 2,286 | 4,552 | 116 | -87 | 梧棲港街 |
中和里 | 8 | 206 | 290 | 271 | 561 | 22 | -20 | 梧棲港街 |
文化里 | 12 | 487 | 670 | 694 | 1,364 | 24 | -28 | 梧棲港街 |
永安里 | 15 | 822 | 1,502 | 1,403 | 2,905 | 9 | -35 | 鴨母寮 |
永寧里 | 18 | 779 | 1,404 | 1,344 | 2,748 | 26 | +15 | 鴨母寮 |
安仁里 | 9 | 323 | 463 | 446 | 909 | 5 | -29 | 梧棲港街 |
南簡里 | 26 | 2,224 | 3,320 | 3,297 | 6,617 | 96 | +283 | 南簡 |
草湳里 | 55 | 2,426 | 3,697 | 3,635 | 7,332 | 180 | -144 | 草湳 |
頂寮里 | 22 | 1,749 | 2,133 | 2,206 | 4,339 | 101 | -20 | 梧棲港街 |
福德里 | 27 | 2,026 | 3,093 | 3,101 | 6,194 | 86 | +171 | 南簡 |
興農里 | 18 | 857 | 1,448 | 1,320 | 2,768 | 39 | +34 | 大庄 |
梧棲區 | 342 | 19,483 | 29,834 | 29,683 | 59,517 | 979 | +244 | — |
梧棲區人口指標 | |||||||||||||||||||||||||||||||||||||||||||||||||||||||||||||||||||||||||||||||||||||||||||||||||||||||||||||||||||||||||||||||||||||||||||||||||||||||||||||||||||||||||||||||||||||||||||||||||||||||||||||||||||||||||||||||||||
---|---|---|---|---|---|---|---|---|---|---|---|---|---|---|---|---|---|---|---|---|---|---|---|---|---|---|---|---|---|---|---|---|---|---|---|---|---|---|---|---|---|---|---|---|---|---|---|---|---|---|---|---|---|---|---|---|---|---|---|---|---|---|---|---|---|---|---|---|---|---|---|---|---|---|---|---|---|---|---|---|---|---|---|---|---|---|---|---|---|---|---|---|---|---|---|---|---|---|---|---|---|---|---|---|---|---|---|---|---|---|---|---|---|---|---|---|---|---|---|---|---|---|---|---|---|---|---|---|---|---|---|---|---|---|---|---|---|---|---|---|---|---|---|---|---|---|---|---|---|---|---|---|---|---|---|---|---|---|---|---|---|---|---|---|---|---|---|---|---|---|---|---|---|---|---|---|---|---|---|---|---|---|---|---|---|---|---|---|---|---|---|---|---|---|---|---|---|---|---|---|---|---|---|---|---|---|---|---|---|---|---|---|---|---|---|---|---|---|---|---|---|---|---|---|---|---|---|
概況 | |||||||||||||||||||||||||||||||||||||||||||||||||||||||||||||||||||||||||||||||||||||||||||||||||||||||||||||||||||||||||||||||||||||||||||||||||||||||||||||||||||||||||||||||||||||||||||||||||||||||||||||||||||||||||||||||||||
目前處於高齡化社會 | |||||||||||||||||||||||||||||||||||||||||||||||||||||||||||||||||||||||||||||||||||||||||||||||||||||||||||||||||||||||||||||||||||||||||||||||||||||||||||||||||||||||||||||||||||||||||||||||||||||||||||||||||||||||||||||||||||
性別比 | 100.51% | ||||||||||||||||||||||||||||||||||||||||||||||||||||||||||||||||||||||||||||||||||||||||||||||||||||||||||||||||||||||||||||||||||||||||||||||||||||||||||||||||||||||||||||||||||||||||||||||||||||||||||||||||||||||||||||||||||
扶養比 | 38.82% | ||||||||||||||||||||||||||||||||||||||||||||||||||||||||||||||||||||||||||||||||||||||||||||||||||||||||||||||||||||||||||||||||||||||||||||||||||||||||||||||||||||||||||||||||||||||||||||||||||||||||||||||||||||||||||||||||||
– 扶幼比 | 20.33% | ||||||||||||||||||||||||||||||||||||||||||||||||||||||||||||||||||||||||||||||||||||||||||||||||||||||||||||||||||||||||||||||||||||||||||||||||||||||||||||||||||||||||||||||||||||||||||||||||||||||||||||||||||||||||||||||||||
– 扶老比 | 18.49% | ||||||||||||||||||||||||||||||||||||||||||||||||||||||||||||||||||||||||||||||||||||||||||||||||||||||||||||||||||||||||||||||||||||||||||||||||||||||||||||||||||||||||||||||||||||||||||||||||||||||||||||||||||||||||||||||||||
老化指數 | 90.96% | ||||||||||||||||||||||||||||||||||||||||||||||||||||||||||||||||||||||||||||||||||||||||||||||||||||||||||||||||||||||||||||||||||||||||||||||||||||||||||||||||||||||||||||||||||||||||||||||||||||||||||||||||||||||||||||||||||
戶人口量 | 3.0548人/戶 | ||||||||||||||||||||||||||||||||||||||||||||||||||||||||||||||||||||||||||||||||||||||||||||||||||||||||||||||||||||||||||||||||||||||||||||||||||||||||||||||||||||||||||||||||||||||||||||||||||||||||||||||||||||||||||||||||||
人口密度 | 3,584.30 (人/km2) | ||||||||||||||||||||||||||||||||||||||||||||||||||||||||||||||||||||||||||||||||||||||||||||||||||||||||||||||||||||||||||||||||||||||||||||||||||||||||||||||||||||||||||||||||||||||||||||||||||||||||||||||||||||||||||||||||||
總生育率 | 0.98 | ||||||||||||||||||||||||||||||||||||||||||||||||||||||||||||||||||||||||||||||||||||||||||||||||||||||||||||||||||||||||||||||||||||||||||||||||||||||||||||||||||||||||||||||||||||||||||||||||||||||||||||||||||||||||||||||||||
2021年生死淨遷概況
|
2022年梧棲區每月戶口變化 | ||||
---|---|---|---|---|
月份 | 戶數 | 人口 | 消長 | 梧棲區人口變化圖表 |
1 | 19,490 | 59,496 | −21 | |
2 | 19,527 | 59,518 | +22 | |
3 | 19,591 | 59,478 | −40 | |
4 | 19,609 | 59,442 | −36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累積年度人口增減:−75 本年人口流失,累積成長率為-0.126% | ||||
累積自然增加12人,社會增加-87人[9] |
梧棲區人口自1949年起呈平均增加的趨勢,僅1950年、1967年兩年呈負成長。
梧棲區歷年人口變化(1949年-2030年) | ||||||||||||||||||||||||||||||||||||||||||||||||||||||||||||||||||||||||||||||||||||||||||||||||||||||||||||||||||||||||||||||||||||||||||||||||||||||||||||||||||||||||||||||||||||||||||||||||||||||||||||||||||||||||||||||||||||||||||||||||||||||||||||||||||||||||||||||||||||||||||||||||||||||||||||||||||||||||||||||||||||||||||||||||||||||||||||||||||||||||||||||||||||||||||||||||||||||||||||
---|---|---|---|---|---|---|---|---|---|---|---|---|---|---|---|---|---|---|---|---|---|---|---|---|---|---|---|---|---|---|---|---|---|---|---|---|---|---|---|---|---|---|---|---|---|---|---|---|---|---|---|---|---|---|---|---|---|---|---|---|---|---|---|---|---|---|---|---|---|---|---|---|---|---|---|---|---|---|---|---|---|---|---|---|---|---|---|---|---|---|---|---|---|---|---|---|---|---|---|---|---|---|---|---|---|---|---|---|---|---|---|---|---|---|---|---|---|---|---|---|---|---|---|---|---|---|---|---|---|---|---|---|---|---|---|---|---|---|---|---|---|---|---|---|---|---|---|---|---|---|---|---|---|---|---|---|---|---|---|---|---|---|---|---|---|---|---|---|---|---|---|---|---|---|---|---|---|---|---|---|---|---|---|---|---|---|---|---|---|---|---|---|---|---|---|---|---|---|---|---|---|---|---|---|---|---|---|---|---|---|---|---|---|---|---|---|---|---|---|---|---|---|---|---|---|---|---|---|---|---|---|---|---|---|---|---|---|---|---|---|---|---|---|---|---|---|---|---|---|---|---|---|---|---|---|---|---|---|---|---|---|---|---|---|---|---|---|---|---|---|---|---|---|---|---|---|---|---|---|---|---|---|---|---|---|---|---|---|---|---|---|---|---|---|---|---|---|---|---|---|---|---|---|---|---|---|---|---|---|---|---|---|---|---|---|---|---|---|---|---|---|---|---|---|---|---|---|---|---|---|---|---|---|---|---|---|---|---|---|---|---|---|---|---|---|---|---|---|---|---|---|---|---|---|---|---|---|---|---|---|---|---|---|---|---|---|---|---|---|---|---|---|---|---|---|---|---|---|---|---|---|---|---|---|---|---|---|---|---|---|---|---|---|---|---|---|
| ||||||||||||||||||||||||||||||||||||||||||||||||||||||||||||||||||||||||||||||||||||||||||||||||||||||||||||||||||||||||||||||||||||||||||||||||||||||||||||||||||||||||||||||||||||||||||||||||||||||||||||||||||||||||||||||||||||||||||||||||||||||||||||||||||||||||||||||||||||||||||||||||||||||||||||||||||||||||||||||||||||||||||||||||||||||||||||||||||||||||||||||||||||||||||||||||||||||||||||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屆次 | 姓名 | 任職期間 | 備註 |
---|---|---|---|
官派鎮長時期 | |||
1 | 王山君 | 1945年11月-1946年1月 | |
鎮民代選鎮長時期 | |||
1 | 王山君 | 1946年1月-1951年6月30日 | |
2 | |||
民選鎮長時期 | |||
1 | 楊忠言 | 1951年7月1日-1953年7月10日 | 民選首任 |
2 | 李義修 | 1953年7月11日-1956年7月10日 | |
3 | 陳老石 | 1956年7月11日-1960年7月10日 | |
4 | 1956年7月11日-1964年2月28日 | ||
5 | 陳朱得 | 1964年3月1日-1968年2月28日 | |
6 | 陳老石 | 1968年3月1日-1973年3月30日 | |
7 |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 ||
8 | 周正雄 | 1977年12月30日-1982年2月28日 | |
9 |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 ||
10 | 王瑞宏 |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 |
11 |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 ||
12 | 尤碧鈴 |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 |
13 | 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 | ||
14 | 陳金柱 |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 |
15 | 陳廷秀 | 2006年3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 縣市合併升格,民選末任 |
官派區長時期 | |||
1 | 陳廷秀 | 2010年12月25日-2014年12月25日 | |
1 | 陳少華 | 2014年12月25日-2015年2月5日 | 代理 |
2 | 戴燕如 | 2015年2月5日-2017年3月30日 | |
3 | 劉俊信 | 2017年3月31日-2018年4月30日 | |
4 | 柯宏黛 | 2018年4月30日-2019年2月12日 | |
5 | 溫國宏 | 2019年2月12日-現任 | |
資料來源:梧棲鎮志[12]:207、208 |
區政組織编辑
梧棲區公所是臺中市政府在梧棲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中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並置一名主任秘書襄理公所相關事務。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13]。
行政區劃编辑
現今梧棲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大正9年(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梧棲街屬臺中州大甲郡。梧棲街轄梧棲、鴨母寮、大庄、南簡等四個大字。民國34年(1945年)12月25日,改為「梧棲鎮」,屬臺中縣大甲區,下轄頂寮里、下寮里、頂和里、中正里、中和里、文化里、安仁里、草湳里、南簡里、福德里、大庄里、大村里、興農里、永寧里、永安里等15個里。民國39年(1950年)10月25日,廢除區署,改屬臺中縣。民國67年(1978年)3月1日,頂和里併入中正里,並將中正里部分鄰改編至中和里[2]:110。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梧棲鎮改名梧棲區。
梧棲區行政區劃 | |||||
編號 | 里名 | 編號 | 里名 | 編號 | 里名 |
---|---|---|---|---|---|
1 | 安仁里 | 2 | 文化里 | 3 | 中和里 |
4 | 中正里 | 5 | 下寮里 | 6 | 頂寮里 |
7 | 南簡里 | 8 | 福德里 | 9 | 大庄里 |
10 | 大村里 | 11 | 興農里 | 12 | 永寧里 |
13 | 永安里 | 14 | 草湳里 |
警政消防编辑
梧棲區的警政治安屬於臺中市政府警察局清水分局所管轄,區內設有梧棲分駐所以及安寧派出所[14][7]:7;消防機關隸屬於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第四大隊,區內設有梧棲分隊[15][7]:7。
經濟编辑
農業编辑
梧棲區地處清水平原,地勢低平,除了東側內陸地區有少量黏土,其它地區土壤多為砂頁岩沖積土,但由於瀕臨海岸風勢強烈而不利於農業發展,且梧棲區位於五福圳等大排水溝及人工灌溉渠道末端,因此有「水尾」之說[6]:302。區內農田主要分布於偏東的中央路一帶,東側主要耕作水稻,西側則主要生產特種作物。至今梧棲區水稻種植以蓬萊米為最大宗,其它如在來米、糯米、長秈則已無種植[6]:314;一般作物生產則以甘藷為主,小麥與大豆為其次[6]:316;特種作物如落花生、甘蔗、黃麻等,皆已幾無種植[6]:318。而飼養如豬、牛、雞、鴨等家畜、家禽之產業,皆已在1970年代隨著工業的發展而沒落[6]:320、321。
由於梧棲區地處海濱地區,因此清領時期的先民入墾之初多以捕魚為生。梧棲區漁業在臺灣光復後原以養殖業為主,爾後由於臺中港的開發,致使養殖業已逐漸在梧棲區消失,現今梧棲區漁業以沿岸漁業為主,其次是遠洋漁業[6]:342、343。直至1993年,由漁業局、臺中縣政府以及區漁會共同投資的假日漁市直銷中心(現為梧棲漁港)落成啟用,配合完善的周邊設施,使得梧棲漁港轉型為休閒娛樂、漁業生產一體的觀光漁港[6]:348。
工業编辑
梧棲區的工業在日治時期,以米穀製造、製帽、藺席製造等產業為主,其中產值以米穀製造業最大,創造就業機會數則以製帽業最多[6]:392,而當時梧棲區的工廠除了梧棲紙帽子原料工廠勞工人數達13人以外,其餘小型工廠勞工人數大多不足五人,且這些小型工廠經營時間大多僅有10年左右[6]:395。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為了防諜,對梧棲港嚴格管制,致使梧棲區工商業發展相當落後,在1960、70年代時,區內僅有製造塑膠鞋、機械、棉布等六家工廠[6]:398。
19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梧棲區中小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地大量坐落[6]:399。1974年,政府因應臺中港建設所帶來的工業發展,遂而在臺中港南側劃定工業區用地。1980年,正式啟用並命名為「台中港關連工業區」,由經濟部工業局轄屬[6]:406。此時,梧棲區工業主要為塑膠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等產業[6]:409。
在臺中港第一階段建港於1983年完成後,配合經濟發展需要,政府也在港區設立擁有「碼頭裝卸」、「貨物儲轉」、「生產加工」三大機能的臺中港自由貿易港區。隨著自由貿易港區的便利,吸引許多大型工廠進駐梧棲區[7]:46。今日梧棲區工廠的產業,以塑膠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品製造業、紡織業等產業為大宗,並主要分布在草湳里以及永安里等地區[6]:415。
商業编辑
梧棲區的商業活動始於荷西時期,當時荷蘭人透過社商與沙轆、牛罵頭等平埔族進行鹿產貿易,並持續發展至明鄭時期。直至清領時期康熙中葉,王承詔入墾梧棲以後,漢人移墾梧棲的人數逐年增加,商業活動日趨活絡。梧棲港在乾隆至道光年間,曾與福建、浙江以及香港等地進行帆船貿易,在此期間也有福建省惠安縣獺窟島的商人進入梧棲設立行郊經營兩岸貿易[6]:350。當時輸入商品以日用雜貨為主,其餘包括苧麻、海產物等貨物,銷路遠至新竹與嘉義,港務盛極一時[6]:352。但移民開墾灌溉荒埔同時,必須開鑿人工埤圳,在牛罵頭溪逐漸乾溪的情況下,造成梧棲港在同治至光緒年間,泥沙淤積嚴重,眾多貿易船隻也因此紛紛改停南方的塗葛窟港,致使梧棲港港務遂為所奪[6]:352、353。
臺灣總督府於1898年發布律令指定梧棲港、鹿港(今彰化縣鹿港鎮)、東石港(今嘉義縣東石鄉)、東港(今屏東縣東港鎮)為「特別輸出入港」,並設置稅務支署,以便管理中部海岸貿易,同時規定貨船返航需赴淡水檢查繳稅,方可開返,導致航程加長,抑制兩岸貿易以便臺灣納入日本經濟圈。此時的梧棲輸出貨物以稻米、苧麻、香蕉、等為主,輸入貨物則以金銀紙、陶瓷器、菸草等為主[6]:353。但由於此時臺灣總督府已開始建設基隆港與高雄港,加上梧棲港長期泥沙淤積以及缺乏鐵路建設等因素,致使梧棲港逐漸沒落,遂而於1932年被裁撤特別輸出入港的身分[2]:98。臺灣總督府在1938年以後,正式宣布梧棲築港計劃開工,分為商港、工港、漁港,將梧棲新港命名為「新高港」,並訂立「新高港大工業都市計劃」,但該計劃受到二戰的影響,導致資金不足,於1944年時被迫中斷[2]:99、100[6]:354。
新高港臺灣光復後改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並改名「臺中港」,兩岸貿易復趨頻繁,市況再次興盛。但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播遷來台,防止共軍滲透而封閉港口,盛況隨即戛然而止[6]:357。直至1969年8月21日,行政院為促進臺灣地區經濟和人口均衡發展,核定開闢兼具工商漁業機能的國際商港臺中港,並於1973年正式動工[4]:46。1976年7月1日,臺中港務局成立。臺中港工程又分為第一、二期,前者於1976年10月31日竣工[2]:100,後者則於1979年10月完工,期間完成項目包括擴大港池、延築外廓堤防、增設深水碼頭五座。隨著臺灣經濟起飛以及臺中港的建設,致使梧棲區的商業活動在1980年代以後再次繁盛[6]:357、358。在1980、90年代,梧棲區的商業行號數量以零售業、運輸業、個人服務業為大宗,並多集中在頂寮里以及草湳里等里[6]:358、360。2003年設立自由貿易港區,促使臺商資金回流引進外資企業,藉由專業區帶動港埠進出口量成長。臺中港的貨物裝卸量在2010年已超過1億噸,為臺灣中部地區的國際大港[7]:46。隨著舶來品商圈的改善工程以及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的進駐,使得梧棲區在2010年代以後逐漸成為中部海岸線觀光遊憩以及休閒購物的新景點[16][17]。
金融業编辑
文化编辑
- 無形資產[18]
- 梧棲走大轎 信仰 民俗及有關文物
- 大庄媽北港進香回鑾遶境 信仰 民俗及有關文物
- 有形資產[18]登綠順序
- 梧棲真武宮 寺廟 古蹟
- 大庄浩天宮 祠廟 歷史建築
- 原梧棲官吏派出所及宿舍群 衙署 古蹟
- 臺灣港務公司築港路副首長日式宿舍 宅第 歷史建築
教育编辑
高級中學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 臺中市梧棲區梧棲國民小學
- 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
- 臺中市梧棲區中正國民小學
- 臺中市梧棲區中港國民小學
- 臺中市梧棲區永寧國民小學
- 臺中市梧棲區梧南國民小學
- 臺中市立善水國民中小學(安置型教育機構)。[19]
圖書館编辑
醫療编辑
- 童綜合醫院
- 忠港醫院
交通编辑
公路编辑
公車客運编辑
總計有17條市區公車路線(不含1條副線)以及1條公路客運行經梧棲區境內並設站[20]。
- 台中市公車
- 下表更新時間為2020年1月6日。
路線號碼 | 營運區間 | 經營業者 | 備註 |
---|---|---|---|
95 | 六福公園-外埔老人文康中心 | 中台灣客運 | |
95副 | 六福公園-外埔老人文康中心-土城東路 | 經清水戶政事務所 | |
128 | 大雅-清水 | 台中客運 | 經梧棲 |
170 | 大甲體育場-梧棲 | 豐原客運 | |
183 | 豐原-臺中港郵局 | 經新庄 | |
186 | 豐原-臺中港郵局 | 經東山 | |
237 | 豐原-大肚車站 | ||
238 | 豐原-沙鹿-臺中港郵局 | ||
239 | 豐原-梧棲 | ||
290 | 干城站-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 | 台中客運 | |
306 | 清水-梧棲-臺中車站-清水 | 巨業交通 | 為單循環路線 行駛於公車專用道 |
307 | 新民高中-梧棲觀光漁港 | 台中客運 | 行駛於公車專用道 |
308 | 新民高中-關連工業區 | 統聯客運 | 行駛於公車專用道 |
310 | 臺中車站-臺中港旅客服務中心 | 台中客運 統聯客運 巨業交通 |
行駛於公車專用道 |
616 | 臺中港郵局-國立苑裡高中 | 東南客運 | |
617 | 臺中港旅客服務中心-仁友停車場 | 中鹿客運 | |
677 | 沙鹿龍井環線 | 巨業交通 | 右環線先抵達「第一銀行(沙鹿分行)」 左環線先抵達「沙鹿市場」 |
688 | 清水車站-高美濕地-臺中港旅客服務中心 | 假日行駛 |
- 公路客運
- 下表更新時間為2020年5月31日。
編號 | 業者 | 路線 | 行駛區間 | 備註 |
7511 | 和欣客運 | 臺北—臺中港(臺中港旅客服務中心) | 三重、朝馬轉運站、台中榮總、弘光科技大學、靜宜大學、沙鹿站、大庄站、梧棲國小、海港大樓 | 行經國道一號 |
客輪航運编辑
臺中港的定期航班有開往中國大陸廈門市的中遠之星、開往中國大陸平潭縣的海峽號以及開往澎湖縣的藍鵲輪、雲豹輪,不定期航班則有開往金門縣烏坵鄉的金門快輪。
未來编辑
捷運编辑
- █藍線(規劃中)
公共自行車编辑
臺中市於2013年6月開始規劃建置臺中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21],2014年7月18日開始營運[22],2017年5月16日使用次數突破一千萬人次[22],梧棲區則於2018年6月8日正式引進該系統。截至2021年7月16日,該系統已於梧棲區設置4個站點[23]:
站名 | 設站位置 | 鎖孔數量 |
---|---|---|
梧棲區公所 | 中和街、雲集街口 | 28 |
梧棲國小 | 文化路二段、民生街口 | 40 |
大智路停車場 | 大智路二段388號旁 | 30 |
中港國小 | 文明街66巷/文明街口(西南側) | 2.0系統:10 |
旅遊景點编辑
- 梧棲老街
- 原梧棲官吏派出所及宿舍群
- 新高築港出張所副所長宿舍(待修復)
- 梧棲區農會農村文物館、漁業展示館
- 蓮墅水生植物園
- 頂魚寮公園
- 臺中港大樹公
- 港區公園
- 商場飯店
- MITSUI OUTLET PARK 台中港
- 新天地餐飲集團
- 台中港酒店
- 國都飯店
- 人文景點
- 梧棲夜市
- 運動場所
- 梧棲運動公園
- 台中港綜合體育館
- 梧棲中正田徑場
- 台中市市立射箭場
- 台中市梧棲區游泳池
- 主要宗教場所
重大建設编辑
梧棲三民段社會住宅:基地位於梧棲區文化路一段、建國北街及文昌路附近,近梧棲運動公園、梧棲國小、梧棲國中、梧南國小、梧棲公立幼稚園,車行交通便捷、生活機能完善。
相關條目编辑
註腳编辑
- 註釋
-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認識梧棲-歷史沿革. 臺中市梧棲區公所. 2012-11-09 [2021-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鄭政誠 (编). 《梧棲鎮志·第二篇·沿革篇》.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擬定台中港特定區計畫細部計畫(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配合都市計畫法臺中市施行自治條例制定)書 (PDF). 臺中市政府: 1. 2015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19)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蔡新生 (编). 《梧棲鎮志·第一篇·地理篇》.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洪敏麟. 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 臺中縣: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4: 174. ISBN 978-9570-0258-80.
從族譜資料看來,最早在康熙中葉,已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王承詔來此開墾。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趙祐志 (编). 《梧棲鎮志·第五篇·經濟篇》.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7.0 7.1 7.2 7.3 7.4 7.5 亮麗心梧棲 (PDF). 臺中市梧棲區公所. 2018-07-25 [2021-03-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中央氣象局.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中文(臺灣)).
- ^ 9.0 9.1 9.2 臺中市人口統計管理平台-梧棲區人口統計.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中文(臺灣)).
- ^ 鄭政誠 (编). 《梧棲鎮志·第三篇·住民篇》.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 ^ 吳文星、魏嘉弘 (编). 《梧棲鎮志·第四篇·政事篇》.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機關介紹-組織架構. 臺中市梧棲區公所. 2012-11-09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關於我們-組織編制.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清水分局.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聯絡資訊-各大隊、分隊聯絡. 臺中市政府消防局.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魅力商圈-臺中港舶來品商圈.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2019-09-30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關於MOP. MITSUI OUTLET PARK 台中港.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 ^ 18.0 18.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www.boch.gov.tw.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 ^ 首頁 > 單位介紹 > 各級學校.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中文(臺灣)).
- ^ 台中即時公車動態資訊. 臺中市政府交通局.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中文(臺灣)).
- ^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臺中市公共自行車I BIKE明年陸續上路. 臺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3-06-24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臺灣)).
- ^ 22.0 22.1 認識微笑單車 - 大事記. YouBike 公共自行車.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中文(臺灣)).
- ^ 場站資訊 - 站點列表. YouBike 公共自行車.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编辑
- 王仲孚等編篡. 《梧棲鎮志》. 臺中縣: 梧棲鎮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编辑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臺中/梧棲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梧棲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