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聪

(重定向自楊士聰

杨士聪(1597年8月26日—1648年8月29日),字朝彻[1],又字非闻,号凫岫山东济宁州(今山東省濟寧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累官至詹事府左谕德。“甲申之变”时,投靠李自成大顺政权,任兵政府少堂(一说为户政府少堂)。清兵入关後,獲举荐起用,仍为谕德。著有《玉堂荟记》、《甲申核真略》等书。

杨士聪

大明奉训大夫詹事府左谕德
大顺兵政府少堂
大清詹事府左谕德
籍貫 山東承宣佈政使司兖州府济宁州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朝彻、非闻,號凫岫
出生 明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
(1597年8月26日)
出生地不详
逝世 清順治五年七月十一日
(1648年8月29日)
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
配偶 正室 黄氏、繼室 孔氏
側石 杨氏、祝氏、经氏
親屬 杨洵,嫡母 周氏,母親 聂氏
杨通睿、通俊、通久、通俶,通铨
出身
  • 天啓四年甲子科舉人
  • 崇禎四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玉堂荟记》
  • 《甲申核真略》
  • 《静远堂集》 已佚
  • 《戊寅杂咏》 已佚
  • 《济上遗闻》 已佚

生平 编辑

万历时期 编辑

杨士聪生於万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1597年8月26日)[2]。少時為东林领袖邹元标所赏识,以其必能成就大事。待年紀稍长,即开始参与东林人物的政治活动[3]。求学读书时,性格老成持重,特别讲究名节,同学当中有人隐瞒父亲死讯去考试(按儒家礼制应当在家守孝),杨士聪就发动大家把他排挤走了,并且掷地有声地说:“为了追求忠孝气节,就应该这样做![4]

天启与崇祯时期 编辑

天启四年(1624年),杨士聪考中举人[5],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工部观政,选为庶吉士,崇祯六年(1633年),授翰林院检讨[6]。崇祯十年(1637年)曾任会试同考官。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任命为皇太子朱兹烺的老师之一[7],十二年回籍。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为詹事府右中允,并出任该年的会试副主考,这是明朝举行的最后一次科举会试[8]。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加授左谕德[9]。杨士聪与“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交恶,当时方以智也供职翰林院,杨士聪称方以智违规钻营谋官,被自己阻止,以致结仇[10]

大顺与清朝时期 编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占京师(今北京市),杨士聪闻讯,先杀死六岁的女儿[11],又命一妻二妾自尽[12],然而本人却没有死,据他自己讲,是服毒自杀后被李自成部将王敦武灌水救活[13]。后歸順李自成,为兵政府少堂[14][註 1](一说为户政府少堂[15][16])。杨士聪自辩说,方以智南逃后造谣诬陷他投敌[17]。但是除方以智外,已在农民军处的杨士聪门生赵士锦称亲眼见到自己的老师前来投效[18],《国难睹记》的作者也说亲眼看到大顺政权授职给杨士聪[14],居住在南方的顾炎武考证后,认为杨士聪确为大顺官员[19]

李自成兵败后,杨士聪又南下扬州,通过扬州知府任民育的关系,纳当地名媛经氏为妾[20][21],复辗转江南各地,最后定居于常州府武进县的戚墅堰[22]。清军南下后,曾受到举荐,仍任詹事府谕德[23][24],顺治五年七月十一日(1648年8月29日)去世,享年五十二岁[2]

著作 编辑

玉堂荟记 编辑

《玉堂荟记》完稿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25],为杨士聪在翰林院任职时,搜集朝野各种见闻,汇集成书[26],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明末笔记。对明末党争的细节描写,有不少独到之处,但因为作者是周延儒的门生,对其多有袒护之处,被认为不够客观[27]。杨士聪在书中对蓟辽督师袁崇焕极为仰慕,并称袁崇焕被逮伤透了辽人孔有德的心,导致其叛明投降后金[28],被四库全书的编撰者认为不是事实[29]。该书又称皇贵妃田氏的母亲是妓女[30],为私史作者谈迁等所引用[31]

甲申核真略 编辑

《甲申核真略》是杨士聪为自己辩冤所写,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和方以智之间的恩怨[10]。同时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对明末殉难的宦官、武官有不少负面描写,如称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并非殉国而是通敌后被崇祯帝赐死[32]。该书还是“曹化淳献城[33]”说法的源头之一以及“崇祯内库藏银3700万两[34]”之说的始作俑者,被许多南方私史作者如计六奇、谈迁等引用[35][36],影响极大。

轶事 编辑

名臣李清(祖父李思诚列逆案“谄附拥戴次等”)在其著作《三垣笔记》中记载:杨士聪在翰林院当官时,曾索贿敛财。知县沈迅张若麒都是山东人,因为送给杨士聪的钱太少,遭到他的弹劾。杨士聪还气愤地对同僚说:“某人是清水衙门的官,尚且对我十分殷勤,这两人和我既是同乡又是同年,竟然只送这点,完全不把我放在眼里。[37]

家庭 编辑

父亲杨洵,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参政[38];嫡母周氏,生母聂氏[5]。正室黄氏;继室孔氏是孔子的后裔;妾杨氏、祝氏、经氏。育有五子一女:长子杨通睿、次子杨通俊、三子杨通久、四子杨通俶、五子杨通铨[39]

注释 编辑

  1. ^ 大顺政权将六部改为六政府,尚书改为大堂,侍郎改为少堂。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1. ^ 《崇祯四年辛未科进士三代履历》:杨士聪,朝徹,易二房,丙午七月十四日生。济宁州人,甲子七十一名,會一百八十九,三甲七十二名。工部政,改庶吉士,癸酉授簡討,丁丑同考,戊寅東宫較書,己卯回籍。曾祖震。祖思仁。父洵。
  2. ^ 2.0 2.1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生于丁酉七月十四日,卒于戊子七月十一日,享年五十有二。”
  3. ^ 《启祯野乘二集》卷1《杨宫谕传》:“公幼从父官南中,邹公元标一见决为伟器。稍长,与东林诸正人联声气。”
  4. ^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八·人物二》:“性严重,敦名节。诸生中有匿父忧思恩选者,排而去之,曰:‘求忠于孝,顾宜如是耶!’”
  5. ^ 5.0 5.1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崐源公初娶周淑人,早卒;继聂淑人生公。公以甲子举于乡,丁卯而大参公殁,聂淑人亦亡,不及见公成进士,公每言及,未尝不涕泣也。”
  6. ^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公讳士聪,字朝彻,别号凫岫。中辛未进士,选庶吉士。癸酉,授翰林院检讨。”
  7. ^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丁丑,会试同考,得春秋士二十三人。明年,皇太子出阁讲学,充校书官。”
  8. ^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壬午,召见,擢右春坊中允,副考北闱,得士百七十有一人。”
  9. ^ 《国榷》卷99:“十二月……左允中马士奇,右允中杨士聪、□□□,俱为左谕德。”
  10. ^ 10.0 10.1 《甲申核真略》:“以智与余素无仇隙,止以藩王讲官例三年升大参,从无留任在词林者,以智求展书不遂,复求同庶吉士教习,部复雷同,明旨不允,以其有妨讲读也。余尝对衙门前、后辈言:‘近来衙门考选授官,召对授官,已非旧制,今又添此一种,途径益杂。是二百年来旧例,自以智辈而坏也。’由是恨余切齿。”
  11. ^ 《甲申核真略》:“惟小女方六岁,及妻孔氏,妾杨氏、祝氏在寓。闻余归,悉出所藏。余潜语以检括诸物者,非真有需乎此也,所以安诸贼之心,图一死以报先帝耳!祝氏问:‘何时当死?’余曰:‘来日正午。’孔氏问:‘小女当置何处?’余曰:‘投之井中。’各吞声默会而去。”
  12. ^ 《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八·人物二》:“寇陷京师,士聪投爱女井中,趣妻孔氏,妾杨氏、祝氏缢。”
  13. ^ 《甲申核真略》:“余亦以酒仰药,大呕于系所。敦武汲水灌余,良久复苏,卒得不死。”
  14. ^ 14.0 14.1 《国难睹记》:“凡受贼伪命诸臣,亲见其贴钦授衔于门者,开列于后;稍属风影,概不敢列……兵政府大堂侯恂,少堂杨士聪。”
  15. ^ 《明季北略》卷22《从逆诸臣》:“杨士聪,山东兖州府济宁州人。崇祯辛未进士,官谕德,伪户政府少堂。”
  16. ^ 冯梦龙《甲申纪事》卷2《绅志略》:“杨士聪,山东济宁人,辛未进士,官谕德,伪户政府少堂。”
  17. ^ 《甲申核真略》:“以智事露潜逃,复为匿名贴遍贴街衢,言余为贼官。”
  18. ^ 赵士锦《甲申纪事》:“时予在田戚畹门首,林增志、杨昌祚、宋之绳,房师杨士聪俱祝发,百官俱青衣小帽,往投职名。”
  19. ^ 《明季实录·从闯贼破京城伪官考》:“兵政府少堂杨士聪凫岫,济宁人,左谕德。”
  20. ^ 《健松斋集》卷15《经孺人墓志铭》:“壬午岁,余受知于宫谕济宁杨先生,逾两年为崇祯甲申,先生弃家放浪江淮吴越间,甚岑寂也已。婚维扬经孺人,始相依为晨夕……扬州守任君民育,与先生同乡举,闻经氏女贤,捐俸代聘。”
  21. ^ 《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二十四·人物二》:“士聪在江南复娶名女,善文墨,生子为南支,有中科目者。”
  22. ^ 《启祯野乘二集》卷1《杨宫谕传》:“浮舟于吴越间,赖其门人钱棻周旋羁旅,已又迁毘陵戚墅堰。”
  23.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入国朝,官至谕德。”
  24. ^ 《冬青馆乙集》卷7《书玉堂荟记后》:“今钞是记者,约略言其归命吾朝,当在贰臣甲、乙之列,则骏公(吴梅村)之言为不实矣。”
  25.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是书成于崇祯癸未之十二月。”
  26. ^ 玉堂荟记·序》:“壬午再入春明,感兴时事,甚惧此道之沦丧也,乃取旧所编辑,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于中则书之,汇为一帙;凡十余年来世局、朝政、物态、人情,约略粗载于此。而戏笑不经之事,亦往往而在,命曰荟记。”
  27.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今观其书,于当日周延儒、薛国观、温体仁、王应熊诸人门户倾轧之由、政刑颠倒之故,颇能道其委曲,多正史之所未及。然士聪为延儒门生,笔墨之间,颇为回护;而于黄道周、倪元璐皆有不满之意。”
  28. ^ 玉堂荟记·卷上》:“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盖袁在辽左,最得将士之心,故致如此。上乃出谕,谓暂令解任听勘,而先入之言深,卒无转圜之意。其后再踰年,而有孔有德之乱,得非伤辽人之心而然欤?封疆之事,自此不可问矣。”
  29.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而以为由于诛袁崇焕失辽人之心,殊非实录。至于鄙谑秽语,皆备载之,尤为猥杂。”
  30. ^ 玉堂荟记·卷上》:“田妃父宏遇陕西人,久住在京,曾为千总官,其妻吴氏,妓也。”
  31. ^ 国榷》卷98:“妃父田弘遇,尝任千总;妻吴氏,娼也,养妃为女。”
  32. ^ 《甲申核真略》:“化淳献门,承恩必预知之。内外做成一片,局面已定,万难他图。但一时为上所迫,不得不相与就缢。”
  33. ^ 《甲申核真略》:“且一献门耳,其在十八日,人共知为曹化淳,固无疑矣。”
  34. ^ 《甲申核真略》:“内库有镇库锭,皆五百两为一锭,镌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寻常元宝则搭包贮焉。按贼入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此城陷后存银之大较也。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使海内骚然,而扃鐍如故,第安在也?”
  35. ^ 《明季北略》卷20
  36. ^ 《国榷》卷100~101。
  37. ^ 《三垣笔记》:“沈枢曹迅,博学多才,与张枢曹若骐(麒)皆以邑令考选,因书帕未周,触杨翰林士聪怒。士聪尝语人曰:‘某司李冷曹,尚以同谱,薄致殷勤,吾同里同籍,乃漠置耶?’其纠两人以此。”
  38. ^ 《启祯野乘二集》卷1《杨宫谕传》:“父洵,壬辰进士,官参政。”
  39. ^ 《吴梅村全集》卷42《左谕德济宁杨公墓志铭》:“公初娶赠孺人黄氏,继娶封孺人孔氏,实圣裔。妾阳(杨)氏,宛平人,祝氏,江都人,以殉难,故其葬必以附,礼也。男五人,长通睿,诸生,黄出;次通俊、通久,俱诸生,次通俶,孔出;次通铨,妾经氏出。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