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也稱為模擬病人,是受過訓練,模仿實際。病患症狀及反應的人,因為標準化病人需忠實表現病患的反應,需針對不同的人演出相同病症,而且每次演出相同病症都要有相同反應,因此稱為標準化病人。

標準化病人已成功的用在医学教育、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以及基礎、應用及轉譯醫學醫學研究。 

標準化病人也助於醫療保健協議的建立及提昇,尤其若標準化病人的資訊是來自廣泛觀察實際接受治療病患,所得的第一手經驗,會更有幫助。

在醫學教育上,標準化病人可讓醫學院學生學習問診的技巧,練習由病人口述的症狀判斷可能的疾病,以及學習醫生和病人溝通的技巧[1],台灣也在2006年開始引入此一教學方式[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臭罵醫師還有錢賺?過了他們這關 準醫生才能畢業. [201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2. ^ 蘋果專題:1300名假病人 找碴助醫科生問診. [2016-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4).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