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
欲蓋彌彰,或此地無銀三百兩,指試圖隱藏某事,反而造成此事為人知。
由來编辑
「欲蓋彌彰」一詞出自《左傳》[1]。春秋時代發生魯邾交兵,前511年,邾國的黑肱將封地濫送給魯國。由於關係到領土變更,此事便在《春秋》上紀載下來。《左傳》對此評論,說本來黑肱是個沒沒無名的人,但因為做了這件叛國的不義之事,被史書紀錄下來。
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此地無銀三百兩」出自民間故事,相傳有人把銀子埋在地底下,因為怕被盜取,就在上面插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牌子。然而此事鄰居看到,挖走銀子,並插上「隔壁張三未曾偷」的牌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