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 (遊戲)

2005年益智平台遊戲

水銀[1](英语:Archer Maclean's Mercury是由Awesome Studios開發的益智平台游戏,於2005年發行。該作的玩法與《超级猴子球系列》相似,玩家需透過傾斜遊戲場景將水銀引導至指定的終點。該作有不同類型的關卡,分別會對通關條件有不同的要求。首席設計師阿徹·麥可萊恩英语Archer Maclean於《Jimmy White's Cueball World英语Jimmy White's Cueball World》的小遊戲實驗新引擎時構思了該作。該作原先預計與傾斜感測器周邊裝置一起於PlayStation Portable(PSP)發行,並以運動控制為賣點,但後來因成本和技術問題而無法實現。

水銀
  •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北美版遊戲封面
类型益智平台
平台PlayStation Portable
开发商Awesome Studios
发行商
总监阿徹·麥可萊恩英语Archer Maclean
设计师阿徹·麥可萊恩
模式单人
发行日
  • 北美:2005年4月6日
  • 日本:2005年8月4日
  • 欧洲:2005年9月1日
  • 澳洲:2005年9月21日

評論家讚賞了該作的關卡設計和物理模擬,但於關卡難度方面褒貶不一。該作於商業上的成功使其推出了兩款續作:《水銀融化》於PSP發行,後被移植到PlayStation 2Wii;《水銀Hg》於PlayStation 3Xbox 360發行。

玩法 编辑

《水銀》是一款益智平台遊戲。玩家透過傾斜遊戲場景間接控制畫面上的滴狀水銀,目標是將水銀引導至指定的終點。玩家可以使用方向鍵將水銀分離為數滴或合成為一滴水銀[2][3]。遊戲畫面的左側會有倒數計時器、水銀等級量表(mercury level gauge)和信標計數器(beacon count)。通關條件為在時間和水銀量表限制內啟動所有信標,如果關卡中的水銀量表低於一定值或用盡限制時間,就須重新遊玩該關卡[2][3]

 
玩家可透過關卡的尖銳物體(如圖中的倒三角形柱)分離水銀。

每關都會有陷阱和障礙物,用於減少玩家的水銀量表。玩家可以運用關卡中的尖銳物體或陷阱分離水銀[2]。遊戲中有名為「顏料場」(paint shop)的裝置,它於空中飄浮,下方有水銀經過時就可將水銀染色。關卡中的一些開關和門只在與特定顏色的水銀互動時才會激活。水銀分離後可以分別染色,而再次合併後會形成新的顏色。水銀混色基於三原色光模式,例如紅色水銀和綠色水銀會混合成黃色水銀[2][3]

遊戲有六個區域,每個區域分為三個競速(race)關卡、三個百分比(percentage)關卡、三個任務(task)關卡、兩個組合(combo)關卡和最後的頭目關卡。競速關卡以迅速通關為主軸;百分比關卡強調降低水銀量表的消耗;任務關卡會有1-6個必須啟動的信標;組合關卡為「競速+百分比」或「百分比+任務」之通關條件的組合,而不同區域會有不同類型的組合關卡。頭目關卡是競速、百分比、任務等通關條件的結合,通關後會解鎖下個區域[2][3]。如果於一個區域的所有關卡皆獲得最高分,就會解鎖該區域的獎勵關卡。解鎖所有獎勵關卡,並於所有關卡獲得最高分後,會解鎖第七個區域[3]

開發與發行 编辑

《水銀》由Awesome Studios開發,阿徹·麥可萊恩英语Archer Maclean擔任首席設計師,而同類型遊戲《超级猴子球系列》是該作的靈感來源[4]。麥可萊恩於《Jimmy White's Cueball World英语Jimmy White's Cueball World》的小遊戲實驗「液態金屬物理」(liquid metal physics)原型引擎時構思了《水銀》,並透過於气压表獲取水銀,研究水銀的物理性質[4]。開發團隊於開發期間遇到的一個難題是要模仿水銀的物理性質,即水銀如何分離和合併[4]。Awesome Studios於遊玩測試英语Playtest期間發現關卡中可能會有一些捷徑,而他們為此調整了關卡佈局,以增加更多捷徑[5]。該作原先雖預計與傾斜感測器周邊裝置一起發行,並以運動控制為賣點,但後來因成本和技術問題無法實現[6]。麥可萊恩為使該作引起消費者注目,選擇將該作於PSP發行[5]。開發團隊為配合PSP推出,削減了該作的開發時程,迫使他們偷工減料,而最後的成果也不如原先預期[6]。該作於2005年4月6日由Ignition Entertainment英语Ignition Entertainment在北美發行,同年8月4日由索尼電腦娛樂在日本發行[7][8]。該作由雅達利於9月1日在歐洲發行,作為PSP的首發遊戲[9][10],9月21日在澳洲發行[11]。該作於2010年10月19日連同續作《水銀融化》作為限量版捆綁發行[12]

反應 编辑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Metacritic75/100[13]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Edge8/10[14]
Eurogamer8/10[3]
GameSpot7.8/10[16]
GameSpy     [15]
IGN7.7/10[17]
Pocket Gamer     [18]
VideoGamer.com6/10[19]

《水銀》於评论聚合网站Metacritic獲評「正面評論為主」[13]。該作獲頒IGN 2005年度遊戲「最佳創新設計」獎[20]

評論家讚賞了該作的關卡設計和物理模擬。Eurogamer的汤姆·布拉姆韦尔讚揚該作有巧妙的關卡設計[3]。IGN的Nix表示對關卡數量和不同設計之間的多樣性印象深刻[17]GameSpot的亞歷克斯·納瓦羅稱讚該作中水銀拉伸、重組、擠壓等物理性質的表現效果[16]GameSpy的克里斯蒂安·納特對該作的關卡設計反應冷淡,雖認為該作中最好的關卡既精巧又上癮,但最差的關卡既複雜又惱人[15]Pocket Gamer的歐文·比內拉克將該作與《Lumines英语Lumines》相比,表示「《Lumines》雖有趣,但《水銀》更令人滿意」[18]

該作於難度方面的評價褒貶不一。PALGN的盧克·范勒弗朗指出該作的關卡難度可達到「荒謬的水平」,但也保證這些關卡並非無法通關[21]。納瓦羅認為該作最難的關卡並非無法通關,但批評「遊戲於你完成了不能再簡單的教程關卡後,就把你扔進萬丈深淵」[16]VideoGamer.com的詹姆斯·奧里同樣批評了該作的關卡難度,並發現該作沒有自動儲存英语Autosave功能[19]。《Edge》則稱讚了該作的難度,表示於遊玩過程中,該作在挑戰與獎勵之間取得完美平衡,並提到「儘管過程中有大量試錯,但從未感到崩潰或被利用,自此,痛苦也轉化為愉悅」[14]

後續 编辑

汇总得分
游戏 Metacritic
《水銀融化》(PSP)
《水銀融化Remix》(PS2)
《水銀融化Revolution》(Wii)
78/100[22]
73/100[23]
77/100[24]
《水銀Hg》(PS3、Xbox 360) 74/100[25][26]

《水銀》有兩款續作。首款續作為PSP的《水銀融化》,於2006年10月3日發行[27]。《水銀融化》有新的關卡和模式、更加生動和卡通風格的圖形等[28]。該作於PlayStation 2的移植版本名為「水銀融化Remix」[29],於Wii的移植版本名為「水銀融化Revolution」[30]

第二款續作《水銀Hg》於2011年6月8日在2011年電子娛樂展公佈。該作由Eiconic Games開發,在Xbox 360和PlayStation 3發行。該作新增了60個關卡、線上排行榜和音樂功能,其中音樂功能可使水銀滴和關卡隨遊戲內的音樂舞動[31]。Eiconic Games決定重新運用原作的核心元素,並稱之為「潔淨和優雅」的風格[32]。該作由Ignition Entertainment於9月28日發行,並加入了幽靈競賽、重播分享和PlayStaion 3版本專屬的Sixaxis傾斜控制功能[33]。該作發行了兩部可下载內容(DLC)。該作於2011年10月19日發行名為「重元素」(Heavy Elements)的DLC,增加了45個關卡[34],同年11月29日發行名為「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的DLC,同樣增加了45個關卡[35]

參考資料 编辑

  1. ^ PSP PSP《魔法气泡大会战狂热版》即将发售. 電玩巴士. 2006-04-10 [202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9)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2.4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manual (PDF). North America: Ignition Entertainment英语Ignition Entertainment. 2005-04-06 [2019-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7)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Bramwell, Tom.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Import].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5-04-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7) (英语). 
  4. ^ 4.0 4.1 4.2 Liquid Launch. Edge(澳洲版). No. 4 (Future Publishing). 2005-01: 40-45 [2019-07-20] (英语). 
  5. ^ 5.0 5.1 Tom Bramwell. Archer Maclean talks Mercury.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5-04-20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英语). 
  6. ^ 6.0 6.1 Tom Orry. Mercury Meltdown Interview. VideoGamer.com. Resero Network. 2006-06-27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英语). 
  7. ^ Ellie Gibson. Sony to publish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in Japan. Gameindustry.biz. Gamer Network. 2005-07-05 [2023-01-30] (英语). 
  8. ^ [Hg] Hydrium. Solaris Japan. [2023-01-31] (英语). 
  9. ^ GamesIndustry International. PSP™(PlayStation®Portable) Launches Today Across Europe. Gameindustry.biz. Gamer Network. 2005-09-01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英语). 
  10. ^ Kristan Reed. Mercury rises for Atari.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5-07-06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英语). 
  11. ^ Chris Leigh. Updated Australian Release List - 12/09/05. PALGN. PAL Gaming Network. 2005-09-12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10) (英语). 
  12. ^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 Mercury Meltdown -- 2 Games in 1!. GameSpy. IGN Entertainment.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英语). 
  13. ^ 13.0 13.1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Critic Reviews for PSP.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英语). 
  14. ^ 14.0 14.1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Edge. No. 150 (未來出版社). 2005-06: 91 (英语). 
  15. ^ 15.0 15.1 Christian Nutt. GameSpy: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GameSpy. 2005-03-31 [201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英语). 
  16. ^ 16.0 16.1 16.2 Navarro, Alex.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Review. GameSpot. Red Ventures. 2005-05-05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07) (英语). 
  17. ^ 17.0 17.1 Nix.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IGN. Ziff Davis. 2005-04-04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英语). 
  18. ^ 18.0 18.1 Bellanack, Owain.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Pocket Gamer. Steel Media Ltd. 2005-08-25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英语). 
  19. ^ 19.0 19.1 Orry, James.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Review. VideoGamer.com.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英语). 
  20. ^ Best of 2005: PSP Best Innovative Design. IGN.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3) (英语). 
  21. ^ Leuveren, Luke van. Archer Maclean's Mercury Review. PALGN. PAL Gaming Network. 2005-09-06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2) (英语). 
  22. ^ Mercury Meltdown for PSP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英语). 
  23. ^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PlayStation 2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7) (英语). 
  24. ^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for Wii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英语). 
  25. ^ Mercury Hg for PlayStation 3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英语). 
  26. ^ Mercury Hg for Xbox 360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1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9) (英语). 
  27. ^ The PSP Games of Fall 2006. IGN. 2006-09-01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英语). 
  28. ^ Jeremy Dunham. Pre-E3 2006: Mercury Meltdown. IGN. Ziff Davis. 2006-04-29 [2019-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6) (英语). 
  29. ^ Ignition Entertainment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Remix for the Playstation 2. GameZone. 2006-09-14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5) (英语). 
  30. ^ Tom Bramwell. Mercury Meltdown Revolution (Interview).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7-01-15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1) (英语). 
  31. ^ IGN staff. E3 2011: UTV Ignition Games Announces Mercury Meltdown and Mercury Hg. IGN. Davis, Ziff. 2011-06-08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5) (英语). 
  32. ^ Mercury Hg. Eiconic Games. [201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英语). 
  33. ^ Spencer. Before Ignition Licensed Japanese Games They Made Mercury. Siliconera. Enthusiast Gaming英语Enthusiast Gaming. 2011-09-27 [201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7) (英语). 
  34. ^ Medina, Victoria. Get your science on with Mercury Hg. Destructoid. Enthusiast Gaming. 2011-10-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英语). 
  35. ^ Mercury Hg: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PlayStation 3 Reviews.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3-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