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鎮總兵,為清朝綠營總兵官正二品武官,是直隸提督所管轄的五個總兵官之一,駐紮在易州梁家莊(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家莊),總兵力約3370人。在《大清會典則例》中記載其手下一共有左營、右營、紫荊關營、廣昌城營、插箭嶺營、礬山堡營、易州營、房山營、淶水營、白石口營、馬水口營、沿河口營、水東村營,共十三個營。自乾隆元年設立以後,泰寧總兵便開始管理清泰陵的守衛任務(而後更是成為兼任整個清西陵總管內務府大臣),負責管理清皇室陵寢事務。[1]

 清朝泰寧鎮總兵
官邸直隸省易州梁家莊
先前职位泰寧協副將
设立乾隆元年 1736年
首任公元
废止宣統三年 1911年

沿革 编辑

泰寧鎮總兵所駐紮的地方,即是易州梁家莊,為清代守護西陵要地的所在之處。在清初原本在此處駐紮著泰寧協,主官為泰寧副將,後來在清朝乾隆元年(1723年),因為防衛清西陵的任務,因此也依照馬蘭鎮總兵的例子,升為泰寧鎮總兵官,並為其增加游擊一員。[2]

編制 编辑

  • 根據《大清會典則例》[3]
  • 總兵官 1人 駐守易州梁家莊
    • 直屬兩個營(本標左營、右營):軍官17人;士兵900人
  1. 左營:從三品游擊1人(駐紮南百全,今易縣南百全村)、正五品守備1人(駐紮北百全,今易縣北百泉村)、正六品千總3人、正七品把總4人、兵450人
  2. 右營:正五品守備1人(駐紮下龍華,今易縣大龍華鄉)、正六品千總2人、正七品把總5人、兵450人
  • 紫荊關營 駐守紫荊關 ,兼轄廣昌、插箭嶺、礬山三營
    • 正三品參將1人、正五品守備1人、正六品千總1人、正七品把總4人、兵523人
  1. 廣昌城營(駐守廣昌縣,今保定淶源縣):正四品都司1人、兵101人
  2. 插箭嶺營(駐守插箭嶺,今保定淶源縣):正五品守備1人、正七品把總1人、兵133人
  3. 礬山堡營(駐守插箭嶺,今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礬山):正五品守備1人、兵100人
  • 易州營 駐守易州(今易縣),兼轄房山、淶水二營
    • 從三品游擊1人、正五品守備1人、正六品千總1人、正七品把總2人、兵231人
  1. 房山營(駐守房山縣,今北京市房山區):正五品守備1人、正七品把總1人、兵101人
  2. 淶水營(駐守淶水縣)正五品守備1人、正七品把總1人、兵433人
  • 白石口營 駐守白石口(今淶源縣白石山鎮白石口村)
    • 正四品都司1人、正七品把總1人、兵124人
  • 馬水口營 駐守馬水口(今張家口市涿鹿縣蟒石口鄉馬水村)
    • 正四品都司1人、正六品千總1人、正七品把總3人、兵414人
  • 沿河口營 駐守沿河口(今北京市門頭溝區沿河城)
    • 正四品都司1人、正七品把總2人、兵156人
  • 水東村營 駐守水東村(今保定市中水東村)
    • 正五品守備1人、正六品千總2人、正七品把總2人、兵100人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兵部等部議覆、直隸總督李衛疏言、易州為山陵重地。向設泰寧營副將。應照馬蘭峪之例。改協為鎮。并添設中軍遊擊一員。管左營事。兼轄右營。原設都司。改為左營遊擊中軍守備。除原設右營備弁兵丁外。再添設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兵四百名。并於就近各營酌撥外委千把總各二員。以符經制。新設遊擊員缺。併改設守備員缺。咨取旗員揀補。其易州等營。凡有關涉防護風水之處。俱受泰寧鎮節制。仍聽總督提督管轄調遣。」
  2. ^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陵重地。向設泰寧營副將。應照馬蘭峪之例。改協為鎮。并添設中軍遊擊一員。……其易州等營。凡有關涉防護風水之處。俱受泰寧鎮節制。仍聽總督提督管轄調遣。至插箭嶺礬山堡、廣昌城、等營。應歸紫荊關參將管轄。泰寧鎮統轄。以專責成。又良鄉、房山、淶水、三縣。為前往易州經由之路。應各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兵一百名。易州營都司。即改為遊擊。應設中軍。裁龍門路守備一員。改為易州營中軍守備。」
  3. ^ 《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十一·營制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022-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