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名
另取编辑
音譯编辑
由於東亞對外交流加強,而這些對外交流的人士不見得都熟悉英語,故也有大量人士使用自己本名的發音當英文名。除此之外,本國歷史人物的英文名也多用譯名。
中文名音譯编辑
中國大陸编辑
- 將中文名的漢語拼音去音調,姓和名各為一個單詞。如,「歐陽修」讀音「Ōuyáng Xiū」音譯英文名作「Ouyang Xiu」。
- 如果拼音中帶有「ü」的(如「Lü」、「Nü」),則其中的「ü」作「yu」(如「呂」作「Lyu」、「女」作「Nyu」)。如,「呂不韋」讀音「Lǚ Bùwéi」音譯英文名作「Lyu Buwei」(若情況容許也可能寫作「Lü Buwei」)。[1]
此譯法為中國大陸大部分人士所採用(少數民族除外),台灣自2009年起也有在推行此種譯法。
香港编辑
台灣编辑
- 台灣存在三種用於人名的漢語羅馬拼音系統標準:威妥瑪拼音(20世紀至2001年)、通用拼音(2002年至2008年)及漢語拼音(2009年至今)。如,「馬英九」可能作「Ma Ying-chiu」、「Ma Ying-jeou」、「Ma Ying-jiu」、「Ma Yingjiu」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