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
清流县在福建省西部、九龙溪流域,是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位於武夷山南側,九龍溪上游。總面積1806.33平方千米,東接永安市、明溪縣,西連寧化縣東部,南與連城縣,龍巖市長汀縣接壤,北與寧化縣南部,明溪縣相鄰。縣政府駐龍城街22號,也是明清時期汀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
清流县 | |
---|---|
县 | |
坐标:26°10′49″N 116°48′44″E / 26.18033°N 116.81228°E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福建省三明市 |
政府駐地 | 龙津镇 |
政府 | |
• 县长 | 莫彩華(中國第一位九十后縣長) |
• 县委书记 | 池芝发 |
面积 | |
• 总计 | 1,806.32 平方公里(697.4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 | |
• 總計 | 118,029 [1]人 |
語言 | |
• 母语(方言) | 闽西客家语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355300 |
電話區號 | +86 (0)0598 |
行政区划代码 | 35 04 23 |
地名由来编辑
《永乐大典》卷7889“汀”字引《元一统志》说:清流县“以溪流清泚,因取清流为名”。[2]
建制沿革编辑
宋元符元年(1098年),提刑王祖道巡視郡縣憩於寧化麻倉裏清流驛,愛其山明水秀,認為寧化地界廣遠,難於管理,呈文上奏劃寧化6團裏、長汀2團裏置清流縣,以“溪流回環清澈”故名,屬汀州。縣治設坊郭裏,後稱城關。紹定元年(1228),撤銷縣建置。元至元八年(1271年),恢復清流縣建置,屬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為汀州府,清流屬汀州府。清代屬福建汀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屬福建省西路道,民國3年屬汀漳道(道所龍巖)。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清流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清流屬中央蘇區,直至民國23年,紅軍北上抗日。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至民國23年2月,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將福建劃為4個省,清流屬龍漳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長汀)。翌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福建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九行政督察區。翌年7月,全省改劃為6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所永安)。
1950年2月22日,清流解放,清流屬永安专区。1956年5月,併入龙岩专区。1959年2月,清流县和宁化县合並为清寧縣。1961年6月6日(9月7日正式批准),恢復清流縣建置,屬龍巖专区。1963年5月,屬三明专区。1970年12月,屬三明地區。1968年11月7日,成立清流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28日,清流縣革命委員會改稱清流縣人民政府,仍屬三明地区。1983年4月,屬三明市管轄。
语言编辑
全县通行客家语清流话,属于客家语北片的汀州片。清流话内部可分成四个小片,分别是城关片、长校片、灵地片和林畲片,其中又以城关片的清流话为代表口音。
行政区划编辑
龙津镇、嵩溪镇、嵩口镇、灵地镇、长校镇、赖坊镇、林畲镇、温郊乡、田源乡、沙芜乡、余朋乡、李家乡和里田乡。
交通编辑
- 356国道过境。
特产编辑
清流黄羊、清流鲜切花、清流豆腐皮和清流溪鱼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4]。
手工业品以剪刀著名。
参考文献编辑
- ^ 20-3 年末户籍统计人口数(2009年). 福建统计年鉴—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清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10-31.
-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实施以来批准的地理标志名录(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