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
犬戎,中國古代部落國家,先秦西戎部落之一,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一支部落。一度與申侯合攻,殺周幽王,從此周朝遷都雒邑,是為東周。《史記》記載其夏后氏後裔之一。
簡介
编辑傳說犬戎是黃帝的後裔之一,居於融父山,父為白犬,故以得名[1]。
犬戎是一支属于戎狄集團的部落,傳說一直是三代王朝之大敌。《后汉书》载:“昔高辛氏(尧帝的父亲)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周文王时周人统治中心在邠岐一带,与西戎近邻。犬戎是其中强大的一支。武丁时犬方是商之属国,常参与攻打叛商方国的战争。犬侯曾受命协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装攻掠周方。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派周国軍队进攻犬戎胜利,翦除了商朝的羽翼。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文王受命之后第一年,伐犬戎;第二年,伐密须;第三年,伐耆;第四年,伐邘;第五年,伐崇。
犬戎在《國語》有記載,周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与周朝时有冲突,穆王考慮西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2]惟周穆王不聽勸告執意出征。戰後擒其五王[3],得犬戎進貢四隻白狼、四隻白鹿而歸,卻致日後荒服地區諸侯不再朝見[4]。
公元前771年,应申國申侯的邀请,共同攻击周幽王,占领西周都城鎬京,杀死周幽王,擄褒姒,盡取周賂而去,“九鼎”被掠,秦襄公發兵救之,並派兵護送周平王回京,此時鎬京殘破,周平王迁都東都雒邑,西周結束。
到了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一支向北移往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期的遊牧民族之一。
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唐代宗太常博士柳伉上疏:“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
唐朝時,中原還把西北遊牧民族概稱為犬戎或戎狄。
學術考證
编辑王國維認為獫狁、緄夷、葷粥、鬼方等,皆是指允姓之戎,也就是犬戎,皆為匈奴的不同古名。
参见
编辑注釋
编辑- ^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 ^ 〈祭公諫征犬戎〉
- ^ 《今本竹書紀年 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於昭宮。秋八月,遷戎於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西征,至於青鳥所解。西征還履天下,億有九萬里。
- ^ 《祭公諫征犬戎》: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 ^ 呂思勉《中國通史》第24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獫狁,亦作玁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此『犬』或『畎』字乃譯音,非賤視詆譭之辭。昆夷,亦作混夷、緄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異譯,說見《詩經·皇矣正義》。」
- ^ 剪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
參考
编辑-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