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 (正統進士)

王復(1416年—1485年),字初陽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沙垡屯人。明朝政治人物,正统辛酉举人、联捷壬戌。成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王復
王復 (正統進士)

民國《固安縣志》載《王莊簡公復遺像》


大明榮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工部尚書
籍貫 順天府固安縣沙垡屯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初陽
諡號 莊簡
出生 永樂十四年(1416年)
順天府固安縣
逝世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順天府固安縣
出身
  • 正統六年辛酉科舉人
  • 正統七年壬戌科進士出身
經歷
  • 刑科給事中:正統九年-正統十四年
  • 通政司右參議:正統十四年[1]
  • 通政司左參議:正統十四年[2]
  • 右通政:正統十四年-景泰五年[2]
  • 左通政:景泰五年-天順元年[3]
  • 通政使:天順元年[4]
  • 兵部右侍郎:天順元年[5]
  • 兵部左侍郎:天順元年-成化元年[6]
  • 兵部尚書:成化元年-成化三年[7]
  • 工部尚書:成化三年-成化十五年[8]
  • 太子少保:成化十四年[9]
  • 太子太保(追贈):成化二十一年[10]

生平 编辑

王復天性寬厚,沈靜寡言。三歲喪母,侍奉繼母亦十分孝順。王復少年時即博聞強記,得到知縣劉敬賞識,入縣學。正統六年(1441年)中舉人,七年(1442年)成進士。九年(1444年),授刑科給事中。史稱其“聲容宏偉,善敷奏” 。升任通政參議。土木之變後,瓦剌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進犯京師,邀請大臣出迎,眾人畏懼,王復請求前往,於是改官右通政,假充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敵人出刀要挾,王復不為所動。歸返後,仍任通政,遷通政使。

天順年間,歷任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成化元年(1465年),進兵部尚書,經略北疆,屢出良策,「在邊建置,多合機宜。」還朝之後,自言不善治兵,皇上特命白圭代其職務,改任工部尚書,聲名更勝過在兵部之時。成化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王復在工部任職十二年,多有建樹。後發生災異,有言官指責其衰老,於是請求退休,未獲批准。過了兩個月,又被宦官汪直攻訐,奉旨致仕歸里。卒贈太子太保,謚莊簡。崇祀固安鄉賢祠。[11][12]《明史》有傳。[13]

家族 编辑

父王騏,官至裕州同知。子瑁、琛、璟,孫鸃、曾孫采,皆得以進入國子監讀書。[12]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178
  2. ^ 2.0 2.1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184
  3.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239
  4.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275
  5. ^ 《明分省人物考》冊一卷一,頁153
  6. ^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281
  7. ^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22
  8. ^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41
  9. ^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183
  10. ^ 《明實錄·憲宗實錄》卷267
  11. ^ 《國朝獻徵錄·卷五十一》: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王復傳(實錄)王復,字初陽,順天府固安縣人。正統壬戌進士,初授刑科給事中,陞通政使司右參議,尋轉左。也先入寇,時選能使虜迎駕者復請行,遂授禮部右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同往。還陞右通政,再轉左。丁繼母憂,奪情起復。踰年,陞通政使,遂遷兵部左侍郎,命清武職貼黃。成化初,擢本部尚書,以陝西多事,命出巡邊,得便宜行事。凡所建置,多合時宜,言者謂復居兵部非宜,改工部。久之,加太子少保。巳而乞致仕,從之,賜敕而行,仍令有司如例給夫米終身。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卒,年七十,贈太子太保,諡莊簡,賜祭葬如例。復重厚寡言,雅志沖澹,遇人不設城府,臨事審處綽有條理,與人言未嘗有矜異色,一時公卿有大臣體者惟復人不盡知也。且好古嗜學,廉約自守,不事矯亢,故能以德量保其祿位而終。近時大臣沒而得諡者,多出于同年當道子居顯位,惟復以公道得之。
  12. ^ 12.0 12.1 《固安縣志·卷三·文獻志·選舉下》:王復,字初陽,沙垡屯人。裕州同知騏子。天性寬厚,沈靜寡言。三歲喪母,及長,事繼母以孝聞。知縣劉敬見其氣宇磊落而莊重有威、博學強記而不樂遊戲,知他日必為經濟之器,深愛重之,補弟子員。教諭陳遜憫其純篤寒苦,惓惓有成就之意,平日人未見其誦讀,而於聖賢旨趣性理蘊奧悉,研窮默識,為文沖淡,善於講解。同列謂之“王訓詁”。督學侍御每試必稱賞不已。正統六年舉鄉書,七年等第,九年授刑科給事中,十年陞通政使司左參議。
    景泰初,也先擁英宗入關,邀大臣迎駕,復憤然欲往。遂允禮部左侍郎,爲正使,齎捧敕書以行,至德勝門外,得仰瞻御容,頓首拜泣。也先怒,令左右持刀脅迫,仍以數事詰責,復反覆辯論不屈,英宗止之曰:休與他辨,將紙筆來寫啟與皇太后知道。也先實意送朕,來即著大臣出迎。復等奏稱:倉卒出城,未將紙筆。英宗笑曰:好秀才官,連紙筆也無。口傳去罷!遂回。也先遣騎馳追,欲加害,復等已入城矣。遂陞右通政。景泰四年,持節冊封藩王妃,賚予一無所受。五年,轉左通政,累陞兵部左侍郎、尚書,調工部,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以疾卒。贈太子太保,諡莊簡。子瑁、琛、璟,孫鸃、曾孫采入監讀書。崇祀鄉賢祠。(參蘇志及明史本傳)
  13. ^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聲容宏偉,善敷奏。擢通政參議。
    也先犯京師,邀大臣出迎上皇。眾憚行,復請往。乃遷右通政,假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敵露刃夾之,復等不為懾。還仍蒞通政事,再遷通政使。天順中,歷兵部左右侍郎。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房能奏追襲河套部眾,有旨獎勞。復以七百里趨戰非宜,且恐以僥幸啟釁,請敕戒諭,帝是之。進尚書。錦衣千戶陳玨者,本畫工。及卒,從子錫請襲百戶。復言:「襲雖先帝命,然非軍功,宜勿許。」遂止。
    毛里孩擾邊,命復出視陝西邊備。自延綏抵甘肅,相度形勢,上言:「延綏東起黃河岸,西至定邊營,接寧夏花馬池,索紆二千餘里。險隘俱在內地,而境外乃無屏障,止憑墩堡以守。軍反居內,民顧居外。敵一入境,官軍未行,民遭掠已盡矣。又西南抵慶陽,相去五百餘里,烽火不接。寇至,民猶不知。其迤北墩堠,率皆曠遠,非禦邊長策。請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堡,置近邊要地。而自安邊營接慶陽,自定邊營接環州,每二十里築墩臺一,計凡三十有四。隨形勢為溝墻,庶息響相聞,易於守禦。」其經略寧夏,則言:「中路靈州以南,本無亭燧。東西二路,營堡遼絕,聲聞不屬,致敵每深入。亦請建置墩臺如延綏,計為臺五十有八。」
    其經略甘肅,則言:「永昌、西寧、鎮番、莊浪俱有險可守。惟涼州四際平曠,敵最易入。又水草便利,輒經年宿留。遠調援軍,兵疲銳挫,急何能濟。請於甘州五衛內,各分一千戶所,置涼州中衛,給之印信。其五所軍伍,則於五衛內餘丁選補。且耕且練,斯戰守有資,兵威自振。」又言:「洪武間建東勝衛,其西路直達寧夏,皆列烽堠。自永樂初,北寇遠遁,因移軍延綏,棄河不守。誠使兵強糧足,仍準祖制,據守黃河,萬全計也。今河套未靖,豈能遽復?然亦宜因時損益。延綏將校視他鎮為少,調遣不足,請增置參將二人,統軍九千,使駐要地,互相援接,實今日急務。」奏上,皆從之。
    復在邊建置,多合機宜。及還朝,言者謂治兵非復所長。特命白圭代之,改復工部。謹守法度,聲名逾兵部。時中官請修皇城西北回廊,復議緩其役。給事中高斐亦言災沴頻仍,不宜役萬人作無益。帝皆不許。中官領騰驤四衛軍者,請給胖襖鞋褲。復執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給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無勞縫紉。京軍則歲給冬衣布棉,此成憲也,奈何渝之?」大應法王劄實巴死,中官請造寺建塔。復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嘗造寺。今不宜創此制。」乃止命建塔,猶發軍四千人供役云,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復好古嗜學,守廉約,與人無城府,當官識大體。居工部十二年,會災異,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許。居二月,汪直諷言官更劾復及鄒幹、薛遠。乃傳旨,並令致仕歸。久之,卒。贈太子太保,謚莊簡。
  •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民國)錢仲仁、王尚義撰,《固安縣誌》,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外部連結 编辑

官衔
前任:
王竑
明朝兵部尚書
1465年-1467年
繼任:
白圭
前任:
白圭
明朝工部尚書
1467年-1479年
繼任:
劉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