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美学学者)

王杰(1957年10月1日),出生於湖北武漢,祖籍江蘇無錫,中国美学学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美学与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9年以来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上海交大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荣誉研究员。

Professor Terry Eagleton与王杰教授在曼彻斯特大学,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Special:ListFiles/Sjtuyuqi

生平 编辑

195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江苏无锡,成长于广西,小学就读于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后转入柳州市柳北小学,直至毕业,中学就读于柳州市朝阳中学,毕业后自愿报名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公社牙林大队第6生产队插队务农;恢复高考后,于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论文受到刘纲纪教授指导,之后赴华东交通大学马列教研室任教;1985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林焕平、黄海澄、林宝全、赵盛德教授,1988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在美学家周来祥指导下攻读现代美学博士学位,1991年顺利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1年起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之后相继被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1995)、广西优秀专家(1996)、“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998);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国家社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兼职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2005年调入南京大学,在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2008年2至8月,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任曼彻斯特大学荣誉研究员;2009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

学术研究 编辑

王杰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主要领域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等,近年来提出“审美人类学研究”,将现代人类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美学和文艺学领域,重视中国本土审美经验并做了积极探索。研究理念上倡导国际化的视野,注重运用跨领域、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 历年来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读书》、《文史哲》、《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2],参与创办《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东方丛刊》等,并长期担任副主编、主编;兼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编委、《民族艺术》编委、《中外文化与文论》编委、《南方文坛》资深顾问;还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

部分学术著作 编辑

专著 编辑

  • 《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马克思主义与审美幻象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 《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王杰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 《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合著 编辑

  • 《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王杰、廖国伟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 《文艺新视野——李建平、杨长勋、黄伟林、王杰评论集》(漓江出版社,2003)
  •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付德根、王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著 编辑

  • 《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1,第2版2008)
  • 《现代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第2版2009)
  • 《寻找母亲的仪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人类学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神圣朴素的美——黑衣壮审美文化与审美制度研究》(王杰、王朝元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趋势研究》,(王杰、仪平策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 《新编现代美学原理》(王杰、廖国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王杰、易存国、罗伯特·斯宾塞[Robert Spencer]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王杰、罗伯特·斯宾塞[Robert Spencer]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王杰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译著 编辑

  • 《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美学意识形态》(修订版,王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论文 编辑

  • 《从马克思论希腊神话看人类文化价值的永恒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 《论康德的悲剧观念——关于道德律令与审美命令关系的思考》,《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2期。
  • 《批判:文化的选择——读刘晓波〈选择的批判〉》,《社会科学家》1988年第2期。
  • 《马克思与阿多诺的文艺学批评方法》,《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 《文学与鸦片——审美幻觉批判》,《文艺争鸣》1989年第1期。
  • 《文学自律性:斜塔上的瞭望》,《南方文坛》1989年第1期。
  • 《什么是理解艺术的基础——瓦·本杰明艺术人类学思想评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 《神话的意义与我们的态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 《古代神话与现代美学——学习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美学论述》,《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兼谈现代美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
  • 《审美幻觉:中西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3期。
  •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争鸣及其评价》,《广西师院学报》1991年第3期。
  • 《造型艺术和抒情诗歌的一致性——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
  • 《审美变形:现实关系的审美转换》,《文艺研究》1992年第1期。
  • 《审美幻象问题与心理学解释》,《广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 《第三种抵抗——《讲话》的美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南方文坛》1992年第2期。
  • 《美学与历史哲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象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 《理性的尊严——〈林焕平文集〉第二卷读后》,《南方文坛》1992年第5期。
  • 《偶然性和随机过程:大众欲望的审美满足》,《福建论坛》1993年第1期。
  • 《文化创伤及其审美修复——从周晓文的两部电影谈起》,《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1期。
  • 《高高挂起的欲望》,《读书》1993年第4期。
  • 《抒情的顽固〈诗歌美学〉读后》,《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6期。
  •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问题》,《文史哲》1993年第5期。
  • 《“虚化”的哲学及其理论价值──评〈艺术构造论〉》,《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2期。
  • 《也论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 《奥斯维辛之后的艺术,阿多尔诺的美学》(译文),《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 《声像·时间性·现实关系》,《南方文坛》1994年第6期。
  • 《余韵:一种优美化的崇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 《审美需要的历史内含及其转化》,《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 《阿尔都塞学派文学批评的视野及其局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 《艺术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的美学思想》,《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 《〈野性的思维〉中的乌托邦观念》,《民族艺术》1997年第3期。
  • 《凸现南方的美丽》,《南方文坛》1997年第3期。
  • 《第三种批评:一种否定学批评——兼与陈晓明先生商榷》,《文艺评论》1998年第1期。
  • 《历史与价值的悖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年。
  • 《文化他者的“二重性”及“二层性”》,《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 《寻找母亲的仪式——从《围龙》看当代中国小说的美学风格》,《南方文坛》1998年第6期。
  • 《个体经验与理论立场》,《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 《简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 《审美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意义与方法》(王杰、海力波),《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 《审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与当代文学实践》,《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 《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与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4辑,2001年。
  •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王杰、海力波),《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4辑,2001年。
  • 《关于美学的对象及学科定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关于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 《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王杰、海力波),《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 《呼唤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王杰、覃德清、海力波),《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 《关于〈文学的感悟与自觉〉 》,《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 《殊途同归——20世纪西方美学和人类学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中国美学》(创刊号)2003年。
  • 《探寻文化的审美尺度——审美人类学与文化建设四人谈》,《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 《论审美意识形态与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 《努力发展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地文明冲突下的作用》,《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 《大地飞歌:民族审美经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意义——王杰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05年第3期。
  • 《审美意识形态“中国的问题与形式”——马龙潜《主客体结构论文艺学的观念与体系构架》序 》,《南方文坛》2005年第5期。
  • 《民歌与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的危机与重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 《托尼·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 《问题与方法——审美人类学三人谈》(王杰、尹庆红、向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0辑,2007年。
  •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 《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立场》,《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 《明媚的暴力——程贤章长篇小说〈仙人洞〉的人类学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2008年。
  • 《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与文艺美学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 《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2期。
  • 《把主要精力放到关注现实问题上来——吴元迈研究院访谈录》,《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1期,2009年9月。
  •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Marxism:A Dialogue between Dr Michael Sanders and Professor Wang Jie,《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2卷第1期,2009年9月。
  • 《现代性与悲剧观念》,(王杰、肖琼)《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 《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的呈现为例》,《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王杰、段吉方)《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
  • 《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4期。
  • 《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 《牺牲的意义——从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谈起》,《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学术界的回应 编辑

  • 张利群《绿色的理论》,《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辑,1996年。
  • 莫其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收获——评〈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学术论坛》1996年第3期。
  • 周来祥、仪平策《文学理论:“进入现实的入口处”》,《南方文坛》1998年第4期。
  • 李建盛《选择与重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论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年。
  • 王一川《八面来风中的对话——读王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 仪平策《站起来的理论——读王杰著〈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 丁来先《把审美拉进现实生活》,《中华读书报》2001年10月10日。
  • 朱寿兴《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审视与建构——读〈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 李心峰《理论能否呈现出绿色——王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读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2002年。
  • 张树天《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王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段吉方《投向现实的审美情怀——王杰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主持或参与的国际学术会议 编辑

  • Marxism 2008, July, 2008,London,UK.
  • The 8th Asian New Humanities Net (ANHN) Annual Meeting (was hel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October 15-16, 2010.并做了“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认同危机”大会发言
  • “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研讨会(南京大学,2006.8),作了“民歌与大众文化”的大会发言。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与西方”国际研讨会”(复旦大学,2007.6),作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理论”大会发言。
  •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的国际研讨会”(南京大学,2007.8),大会主持人,并作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主题发言。
  • “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2009.5),大会主持人,并作了“审美习俗、习性与自由治理——中国审美经验的理论阐释”主题发言。
  • 第九届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年会(ANHN 2011)(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011.10),组织者和主持人,作了“当代美学与跨学科研究:论新人文学科与当代美学研究”发言。

主要研究项目 编辑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2014-2017)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1998-2003)
  •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2002-2007)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2002-2007)
  •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招标重大项目“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2004-2006)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之“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2002-2007)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2006-2009)
  •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2007-2009)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10-2013)

获奖及荣誉称号 编辑

  •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007年4月
  • 2005年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4年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2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2001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
  • 1998年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
  •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98年
  • 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1998年
  • 1997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
  • 广西优秀专家,1996年
  • 1996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1997年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 1996年桂版优秀图书二等奖
  • 1996年新时期文艺理论优秀论文奖
  • 1993—1996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广西教育厅“跨世纪优秀人才”,1995年
  • 1990-1993年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资料来源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 《马克思主义与审美幻象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 《文艺新视野——李建平、杨长勋、黄伟林、王杰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
  •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 《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王杰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 《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 《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8年。
  • 《现代美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2009年。
  • 《寻找母亲的仪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人类学考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神圣朴素的美——黑衣壮审美文化与审美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新编现代美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 《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 《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 《文艺争鸣》1989年第1期。
  • 《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 《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
  • 《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3期。
  • 《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
  • 《文艺研究》1992年第1期。
  • 《南方文坛》1992年第5期。
  • 《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6期。
  • 《读书》1993年第4期。
  • 《文史哲》1993年第5期。
  • 《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2期。
  • 《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 《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 《文艺评论》1998年第1期。
  • 《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 《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 《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 《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 《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 《民族艺术》2005年第3期。
  • 《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 《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 《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 《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 《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2期。
  • 《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 《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 《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
  • 《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 《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1998年。
  • 《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注释 编辑

  1. ^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2. ^ 《人文学者应该关心人类的未来》《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第155-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