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自嚴
畢自嚴(1569年—1638年[1]),字景曾,号白阳,山東淄川縣(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戶部尚書。
畢自嚴 | |
---|---|
![]() 山東省博物館《畢自嚴畫像軸》 | |
大明戶部尚書 | |
籍貫 | 山東淄川縣 |
字號 | 字景曾,號白陽 |
出生 | 隆慶三年(1569年)九月二十六日 山東淄川縣 |
逝世 | 崇禎十一年(1638年) 山東淄川縣 |
出身 | |
|
生平
编辑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山東鄉試舉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三甲二十一名進士。[2][3][4]都察院觀政,六月授松江府推官,二十六年升任刑部主事,二十八年浙江恤刑,二十九年养病。三十一年補原職,調工部,管軍局,三十二年管盔甲廠,三十四年升郎中,管河南,三十五年升徐淮參議,本年丁憂,三十八年補山西參議,四十年升本省副使,四十二年加升參政,本年患病。四十四年起陕西參政,四十七年升靖边道按察使,加升右布政使,四十八年升太僕寺卿,管少卿事,提督京營,天啓元年(1621年)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二年升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僉都御史、督理遼東,三年加升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五年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六年升南京户部尚書,本年养病[5]。
崇祯初年起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崇祯二年冬,後金軍入關,京师戒严,袁崇煥的關寧大軍與大同總兵滿桂及宣府總兵侯世祿陸續抵達京城,“兵以十四、五萬計,馬以四、五萬計,所費金錢日以萬餘計。”[6]崇禎帝一日一夜數十道圣旨下達,畢自严“奏答无滞,不敢安竅,头目臃腫。”事後加太子少保。崇禎六年(1633年),华亭(今上海吳淞江)知县鄭友玄通过考选升任为御史,任命已下,崇禎帝發現郑友玄钱粮未繳完,仍得以参与考选,於是畢自嚴入獄,熊开元、郑友玄俱谪,經御史李右谠、给事中吴甘来等人營救,以原官放歸。[7]崇禎十一年卒,享年七十歲。
著作
编辑著有《度支奏議》、《石隐园藏稿》等。
遺跡
编辑今有毕自严故居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
家族
编辑曾祖父畢恪;祖父畢忠臣;父親畢木[8]。有子畢際有,曾为蒲松龄东家,蒲松龄在毕家坐馆,设帐于绰然堂,在此教书、著书三十餘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畢自嚴. 淄博市情網. 2007-10-17 [201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3).
- ^ (明)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 ^ 鲁小俊,江俊伟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朱保炯,谢沛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785-790 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 1-6.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1.
- ^ 《萬曆二十年壬辰科進士履歷》:畢自嚴,白陽,诗五房,己巳九月二十六日生。淄川人,戊子鄉試,三甲二十一名。都察院政,六月授松江府推官,戊戌升刑部主事,庚子浙江恤刑,辛丑养病,癸卯補原职,調工部,管軍局,甲辰管盔甲厂,丙午升郎中,管河南,丁未升徐淮参议,丁未丁憂,庚戌補山西参议,壬子升本省付使,甲寅加升參政,甲寅患病,丙辰起陕西參政,己未升靖边按察使,己未加升右布政,庚申升太仆寺卿,管少卿事,提督京营,辛酉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壬寅升户部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督理遼東,癸亥加升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乙丑升南都察院右都御史,丙寅升南户部尚書,本年养病,戊辰起户部尚書,己巳加太子少保,庚午加升太保,癸酉革职。曾祖恪。祖忠臣。父木,儒官。
- ^ 畢自嚴,《度支奏議‧堂稿》,卷 11,〈軍興繁費請還事例疏〉,頁 456。
- ^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十二月,時考選科道後,更核在任征輸,於是戶部尚書畢自嚴下獄,熊開元、鄭友玄俱謫,吏科都給事顏繼祖上疏救。上切責之。自是考選將及,先核稅糧,不問撫字,專於催科,此法制一變也。”
- ^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萬曆二十年壬辰科殿試金榜》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