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粿
(重定向自發糕)
發粿(閩南語白話字:Hoat-koé/Huat-kué)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鉢粄、發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浙江、華南地區、港澳、臺灣、印尼及新馬一帶,是傳統新春的食品,亦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發粿 | |
![]() 白發粿 | |
閩南語名稱? | |
---|---|
全漢 | 發粿 |
全羅 | Hoat-koé/Huat-kué |
發粿 | |||||||||||||
![]() 大小發粿 | |||||||||||||
繁体字 | 發粿 | ||||||||||||
---|---|---|---|---|---|---|---|---|---|---|---|---|---|
简化字 | 发粿 | ||||||||||||
|
發粿諧音發財、高升,客家人稱粿上裂痕為“笑”,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象徵新的一年笑口常開,生活順意。
發粿的顏色大體有三類,傳統的為紅色,是以白糖、酒麯混入糯米製成。還有只放白糖的白色和放黃糖的黃色鉢粄。[1]
作法编辑
糯米或絲苗米泡冷水後磨成米漿,可用低筋麵粉代替,加入糖和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製法中往往也掺入少量麵粉以改善成品外型。以酵母做發粿需要先用一小團米漿塊去和酵母發酵至2-3倍大後,揉入其它的米漿塊中繼續將其發酵,後移至蒸籠蒸25分鐘,制作出的發粿則變得米香純厚,無碱味。以白發粉制做發粿,白發粉有分已混合在一起的泡打粉與未混合的發酵粉和發粿粉,泡打粉製作的發粿大都無裂痕。[2]
外型编辑
蒸熟的發粿會因為在蒸煮的過程中,使發粿高出碗面,因而出爐的成品上方表皮會脹裂為呈十字或不規則型的裂痕。[3]
中国菜系列 |
---|
四大菜系 |
鲁菜 - 川菜 粤菜 - 苏菜 |
八大菜系 |
闽菜 - 浙菜 湘菜 - 徽菜 |
十大菜系 |
京菜 - 上海菜 |
十二大菜系 |
陝西菜 - 豫菜 |
十四大菜系 |
辽菜 - 楚菜 |
十六大菜系 |
津菜 - 滇菜 |
新八大菜系 |
陇菜 - 杭帮菜 吉林菜 - 辽菜 甬菜 - 陝西菜 晋菜 - 沪菜 |
粤菜系 |
广州菜 - 潮州菜 客家菜 - 順德菜 |
苏菜系 |
京苏菜 - 苏锡菜 徐海菜 - 淮扬菜 |
东北菜系 |
东北菜 - 辽菜 吉林菜 - 龙江菜 |
其他菜系 |
宮廷菜 - 官府菜 河北菜 - 大连菜 谭家菜 - 內蒙菜 新疆菜 - 江西菜 西藏菜 - 青海菜 广西菜 - 贵州菜 福州菜 - 海南菜 台灣菜 - 眷村菜 香港菜 - 澳門菜 |
宗教飲食 |
清真菜 - 斋菜 - 道教飲食 |
海外中國菜 |
日式中國菜 - 韩式中國菜 馬來西亞中國菜 - 印尼中国菜 - 菲律賓中國菜 巴基斯坦式中國菜 - 印度中國菜 毛里求斯中國菜 - 澳洲中国菜 英式中国菜 - 加拿大中國菜 美式中國菜 -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国菜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 - 秘魯中餐) |
参见编辑
- 碗粿
- 青粄
- アガラサー:琉球一種外形和製法皆類似發粿的糕點
- Kue mangkok
參考資料列表编辑
- ^ 邱德宏. 臺灣年俗. ISBN 9570818859.
- ^ 林衡道. 《臺灣風物》第四十五卷第二期——台灣的傳統食品.
- ^ 邱德宏. 台灣大百科全書-發粿. 文建會. 1998年9月9日 [2015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