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城六朝建康城西北长江边的卫城

白下城,最早为东晋咸和三年(328年)[1]陶侃率军平定苏峻之乱时於石頭城附近[2][3][4]修筑的白石垒[5][6],又名白石陂[7]

关于白下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南齐永明六年(488年)时进一步增筑,并将南琅邪郡移治白下[8],此后又称琅邪城[7][9]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因为白下城的缘故,金陵县更名为白下县[10],並將白下、延陵、句容等三地改隸屬潤州[11]

以后,城池的具体位置已难考证。有认为,今在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一带发掘的城墙遗址为白下城遗址。白下城是南京别称“白下”的由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建康宮:「……咸和三年蘇峻作亂,盡焚臺城宮室,峻平乃復營治。」
  2. ^ 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卷七‧帝紀第七:「成皇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也。……咸和元年春……三年……五月乙未,峻逼遷天子於石頭,帝哀泣升車,宮中慟哭。峻以倉屋爲宮,遣管商、張瑾、弘徽寇晉陵,韓晃寇義興。吳興太守虞潭與庚冰、王舒等起義兵於三吳。丙午,征西大將軍陶侃、平南將軍溫嶠、護軍將軍庾亮、平北將軍魏該舟軍四萬,次於蔡洲。」
  3. ^ 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卷二十八‧志第十八:「明帝太甯初,童謠曰:「惻惻力力,放馬山側。大馬死,小馬餓。高山崩,石自破。」及明帝崩,成帝幼,為蘇峻所逼,遷於石頭,禦膳不足,此「大馬死,小馬餓」也。高山,峻也,又言峻尋死。石,峻弟蘇石也。峻死後,石據石頭,尋為諸公所破,複是崩山石破之應也。」
  4. ^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第94卷【晉紀十六】:

    ……咸和三年……五月,陶侃帥眾至尋陽。議者咸謂侃欲誅庾亮以謝天下;亮甚懼,用溫嶠計,詣侃拜謝。侃驚,止之曰:「庾元規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曰:「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邪!」即與之談宴終日,遂與亮、嶠同趣建康。戎卒四萬,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遠近。蘇峻聞西方兵起,用參軍賈寧計,自姑孰還據石頭,分兵以拒侃等。乙未,峻逼遷帝於石頭。司徒導固爭,不從。帝哀泣升車,宮中慟哭。時天大雨,道路泥濘,劉超、鐘雅步侍左右。峻給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聞而惡之,然未敢殺也。以其親信許方等補司馬督、殿中監,外托宿衛,內實防禦超等。峻以倉屋為帝宮,日來帝前肆醜言。劉超、鐘雅與右光祿大夫荀崧、金紫光祿大夫華恆、尚書荀邃、侍中丁潭侍從,不離帝側。時饑饉,米貴,峻問遺,超一無所受,繾綣朝夕,臣節愈恭;雖居幽厄之中,超猶啟帝,授《孝經》、《論語》。峻使左光祿大夫陸曄守留台,逼近居民,盡聚之後苑;使匡術守苑城。尚書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為長史。

  5. ^ 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四十八·「孔愉」傳:

    咸和初,……坦奔陶侃,侃引為長史。時侃等夜築白石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咸懼來攻。坦曰:「不然。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動,決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果如所籌。……

  6. ^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第94卷【晉紀十六】: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三年……諸軍初至石頭,即欲決戰,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既而屢戰無功,監軍部將李根請築白石壘,侃從之。夜築壘,至曉而成。……

  7. ^ 7.0 7.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白下城,引顧野王《輿地志》記載
  8. ^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卷十四‧志第六
  9. ^ 杨国庆,王志高. 南京城墙志.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83–87. ISBN 7-80729-161-3. 
  10. ^ 五代十國劉昫舊唐書》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東道:「潤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為白下縣。」
  11. ^ 北宋歐陽脩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昇州江寧郡:「武德三年以江甯、溧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楊、溧陽、安業三縣,更江寧曰歸化。七年平輔公祏,更名蔣州。八年,複為揚州,又以延陵、句容隸之,省安業入歸化,更歸化曰金陵。九年州廢,都督徙治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以白下、延陵、句容隸潤州,丹楊、溧水、溧陽隸宣州。貞觀九年更白下曰江甯,肅宗上元二年又更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