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一种鸟类
(重定向自白鷳

白鷴(学名:Lophura nycthemera),又名銀雞越禽白鹇雞白雉鵫雉閒客白雗啞瑞白鷳等,與黑鹇是近緣種。主要分布在東亞與中南半島,包括中國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地。

白鷴
白鷴(Lophura nycthemera )雄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鷴屬 Lophura
种:
白鷴 L. nycthemera
二名法
Lophura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Lophura nycthemera

亞種 编辑

白鷴共有15個亞種

  • L. n. occidentalis (Delacour, 1948) – 滇西亞種 –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騰衝、芒市、盈江、瀘水等地)及緬甸東北部
  • L. n. rufipes (Oates, 1898) – 緬北亞種 – 分布於緬甸的撣邦、中國雲南省(瀾滄等地)
  • L. n. ripponi (Sharpe, 1902) – 緬南亞種 – 分布於緬甸的撣邦南部
  • L. n. jonesi (Oates, 1903) – 撣邦亞種 – 分布於緬甸、中國西南部及泰國中部
  • L. n. omeiensis (Cheng, Cheng, and Tang, 1964) – 峨嵋亞種 – 分布於中國四川省
  • L. n. rongjiangensi (Tan and Wu, 1981) – 榕江亞種 – 分布於中國貴州省、中國四川省(合川、敍永等地)、中國廣西省(融水、南丹、環江等地)
  • L. n. beaulieui (Delacour, 1948) – 滇南亞種 –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寮國北部及越南北部
  • L. n.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 指名亞種– 分布於中國湖南省(洞口、綏寧、新寧、城步、武岡等地)、中國廣東省(始興、乳源、高要、樂昌等地)、中國雲南省(文山、馬關、河口等地)、中國廣西省、越南北部
  • L. n. whiteheadi (Ogilvie-Grant, 1899) – 海南亞種 – 僅分布於中國海南省
  • L. n. fokiensis (Delacour, 1948) – 福建亞種 – 分布於中國廣東省(大浦等地)、中國湖南省(炎陵、桂東、寧遠等地)、中國湖北省(陽新、通山、崇陽、通城等地)、中國江西省、中國福建省、中國浙江省、中國安徽省
  • L. n. berliozi (Delacour and Jabouille, 1928) – 西亞亞種 – 分布於越南中部安南山脈的西部斜坡
  • L. n. beli (Oustalet, 1898) – 越南亞種 – 分布於越南中部安南山脈的東部斜坡
  • L. n. engelbachi Delacour, 1948 – 寮國亞種 – 分布於寮國南部的布拉萬高原
  • L. n. lewisi (Delacour and Jabouille, 1928) – 柬南亞種 – 分布於柬埔寨西南部山區及泰國東南部
  • L. n. annamensis (Ogilvie-Grant, 1906) – 南越亞種 –分布於越南南部山區森林

特徵 编辑

白鷴公鳥體長約120~125公分,尾羽長為60~75公分,體重約1,800~2,000公克,公鳥頭青黑色有羽冠,背部、肩及翼為白色,密布有V字形黑紋。尾長,中央尾羽白色,外側尾羽白色具黑色斜紋。臉部裸皮紅色,喙綠褐色,腳脛紫紅色。母鳥體長約70~71公分,尾羽長為24~32公分,體重約1,150~1,300公克。母鳥頭頂及羽冠黑褐色,背部橄欖褐色,胸以下淡灰色。中央尾羽棕褐色,外側六對尾羽黑色有白色細紋。有15個亞種,各亞種的體型與羽色稍有異,愈往東北方的族群體色愈白,尾也愈長;最南方的族群體色最暗,而且尾最短[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雄鳥的背部與翅膀是白色,腹部與頸部為藍黑色,面部、肉冠與足部為紅色。雌鳥較為樸素,多為淺褐色;亞成鳥亦為褐色,且多身帶黑色網狀斑點。

习性 编辑

棲息在平地低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林地、濃密竹林、灌木叢中,屬於社群活動鳥類。在冬季遷移時,常聚集到數十隻到近百隻,由一隻強壯雄鳥及若干不太強壯雄鳥和成鳥雌鳥及幼鳥組成,族群內有嚴格的階級關係。常呈一夫多妻或小群活動,喜疾馳,性機敏,人不易接近它。鳴聲宏亮,但單調刺耳。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地區的中海拔森林,不擅飛行,多在地表結群活動,夜晚棲息於樹枝上。因人為開發山坡地而使棲地面積縮減。

白鷴以昆蟲種子果實為主食。長爪足可掘開地面,挖取食物。繁殖期在四月,行一雄多雌制,雌白鷴會在灌木叢中或地面凹處築巢,一次產下6~9枚卵。

一般人工圈養是餵以完全配合飼料(種雞料)及玉米、高梁、小麥、豌豆,繁殖期補充麵包蟲及綜合維他命與微量礦物質之預拌劑、蒜頭粉、綠藻粉、綠色蔬菜及水果等。雜食性,野外以植物嫩葉、種子、草仔、漿果以及蝗蟲、蟋蟀、蛙等小動作為食。

野外繁殖期為每年2~6月,雄鳥發情時會振翅發聲。在地面凹處以枯枝或乾草築巢,或築巢於灌木叢、草叢、竹林間地面凹處。每窩產蛋4~8枚蛋,蛋殼顏色為卵白色至淡褐色,有時佈有白色細點,由母鳥抱孵。人工圈養者每窩6~10枚蛋,孵化期25~26天。

文化 编辑

白鷴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因為啼聲喑啞(类似鸭的叫声),所以稱為「啞瑞」;在中國文化中自古即是名貴的觀賞鳥。《禽經》記載「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閒暇」,因此宋代李昉所畜養的五種珍禽中,白鷴即被稱為「閑客」。唐代李白曾作詩「贈黃山胡公求白鷴」;清朝更把白鷴作为為五品官服的图案。

白鷴被評選為中國廣東省的省鳥。白鷴亦是哈尼族的文化圖騰

延伸阅读 编辑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白鷴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