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灣邨
石排灣邨(英語:Shek Pai Wan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香港南區香港仔石排灣,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石排灣邨 Shek Pai Wan Estate | |
---|---|
![]() | |
概要 | |
類型 | 租住屋邨 |
地区 | ![]() |
地址 | 香港仔石排灣漁光道68號[1] |
坐标 | 22°15′N 114°10′E / 22.25°N 114.16°E |
托建人 | ![]() |
入伙年份 | 重建前: 1967年 1968年 重建後: 2006年(15年樓齡) |
技术细节 | |
座数 | 8 |
其他信息 | |
住宅套数 | 5 300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情況 |
单套面积 | 192 - 578 平方英尺(ft²) |
住户数 | 5 200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情況 |
認可人口 | 14 900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情況 |
地圖 | |
![]() |
歷史及簡介编辑
舊石排灣邨编辑
重建前的石排灣邨為一徙置屋邨,位於香港仔石排灣漁光道,於1967年至1968年建成,擁有7幢第4型徙廈,第1-5座樓高16層,設有升降機;第6及第7座樓高7層,不設升降機。當中第2座於1985年被列入「26座問題公屋」名單當中,根據「擴展重建計劃」,第2座於1988年率先清拆並改建為臨時公園,其餘6座的樓宇於1999年清拆,進行一次過的整體重建。
在1967年10月26日,徙置事務處於第6座舉行了一個慶祝典禮,紀念接受徙置居民達100萬人,儀式由港督戴麟趾主持。
邨內設有一個7人石地足球場,兩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第3座與第4座之間及第5座)以及一個只得半場的籃球場(在第4座,主要供小學使用,但亦公開給予市民使用),而足球場在重建時亦得到保留。當時亦有各一間小學相連於第4座及第5座(類似的第四型大廈還有慈雲山邨其中八座,元朗邨3及4座,以及東頭邨22座等20餘座),在第5座設有露天街市。而第3座是唯一一座沒有地下商舖,但在3樓、9樓及13樓容許指定的家庭開辦士多,而第3座是沒有公廁的,其餘的均設有公廁供商舖使用。
隨著房委會的「整體重建計劃」,石排灣邨於1998年6月30日永久封閉,翌年正式清拆重建,不少選擇原區安置的受影響居民遷入田灣邨。另一方面,隨著新石排灣邨落成,黃竹坑邨亦清拆重建,原黃竹坑邨居民於2007年9月29日前全數遷出,不少選擇原區安置的受影響居民均會遷入新石排灣邨。
重建编辑
新石排灣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及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設計,共有8座出租公屋大廈,分別名為碧朗、碧園、碧山和碧綠樓。邨內設有1個舊邨保留下來的7人石地足球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碧蔚樓後與7人石地足球場對落的山坡之間)、一個只供小學用的標準籃球場、一個平台、2個羽毛球場及多個遊樂場和兩個露天劇場等。石排灣邨為本港唯一一個設有靈活性大廈(原先作居屋用途,因孫九招改作公屋)及港島區唯一設有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新邨內加設一個小型商場、一個停車場及多個社區中心。居民如要買菜,可到隔鄰的漁光道街市。又可到漁光道體育館運動。
新石排灣邨建築計劃第一期的承建商為瑞安承建有限公司;第二期原先由德信建築承建,但因施工緩慢及拖欠工人薪金,被房署勒令終止合約而導致爛尾;接手的承建商為興勝創建有限公司。
現時所有新廈已建造完成,已完成的樓宇如下並於2005年9月至2007年間分期入伙。
屋邨資料编辑
現存樓宇编辑
樓宇名稱(座號)[1] | 樓宇類型 | 期數 | 落成年份 | 層數 |
---|---|---|---|---|
碧朗樓(第1座)PL | 新和諧一型(第二款及特別設計) | 1 | 2005年 | 40 |
碧月樓(第2座) | 新和諧一型(第二款設計) | 39 | ||
碧銀樓(第3-3A座)PN | 新和諧一型(第一款特別設計) 連新和諧附翼大廈第五型 |
39(主翼) 34(附翼) | ||
碧山樓(第4座) | 新和諧一型(第二款設計) | 2 | 2007年 | 40 |
碧園樓(第5座) | ||||
碧蔚樓(第6座)NL | 靈活性大廈 | |||
碧綠樓(第7座)NL | ||||
碧輝樓(第8座) | 小型單位大廈 | 1 | 2005年 | 9 |
以上樓宇均採用富士達升降機。
PL 26樓開始每層近電梯大堂的其中一個小型單位被劃入鄰近的1B單位,成爲3B單位,每層伙數因此減至19伙。
PN 每層近電梯大堂的其中一個小型單位被劃入鄰近的1B單位,成爲3B單位,每層伙數因此減至19伙(連附翼則為30伙)。
NL 原擬興建兩座1998年版新十字型居屋大廈;此兩幢樓宇亦是全港唯一一批靈活性大廈。
歷代樓宇编辑
重建前的石排灣邨 | ||||
---|---|---|---|---|
樓宇座號 | 樓宇類型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安置屋邨 |
第1座 | 第四型徙置大廈 | 1967年 | 1999年 | 田灣邨 |
第2座NH | 1988年 | 利東邨 | ||
第3座 | 1999年 | 田灣邨 | ||
第4座 | ||||
第5座 | 1968年 | |||
第6座 | 1967年 | |||
第7座 |
NH 26座問題公屋之一
設施编辑
教育及福利設施编辑
幼稚園编辑
- 天主教聖伯多祿幼稚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74年創辦)(位於碧輝樓地下3號)
小學编辑
-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1958年創辦,現址2005年建成)
- 已拆卸
- 石排灣聖伯多祿學校(與第四座相連,1968年創辦,1998年2月遷出)
- 英皇書院同學會羅宗淦紀念小學(與第五座相連,1967年創辦,1997-98年結束)
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编辑
- 社會福利署香港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位於碧朗樓2號地下)
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编辑
-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賽馬會綜合服務處(位於碧銀樓平台1號)
長者鄰舍中心编辑
- 禮賢會萬隸甫夫人長者鄰舍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位於碧輝樓平台4室)
交通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
---|
港島專線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 港島專線小巴
|
事件编辑
- 1997年2月12日凌晨,第4座4樓某單位發生兇殺案,患有精神分裂症15年且私下停藥達兩個月的兇手劉榮華(37歲)因拒絕接受其母親勸告服藥,加上受電視節目中斬首的畫面刺激,遂先暴打其母麥蘭(76歲)至10條肋骨及下顎粉碎,及後當其母聯絡三女求救時,兇手更怒斬她右手尾指,並繼續斬她。當鄰居聽到斷斷續續的呻吟聲上前施救時,兇手突然將其母頭顱以最少三刀斬下並丟至樓下,當場斃命,死時頭顱雙眼瞪大。兇手在翌年2月被判無限期醫院令(即終身監禁且不准假釋),但於入獄七個月後暴斃[4]。兇案現場現已重建為碧綠及碧蔚樓。
- 2005年7月,石排灣邨二期重建工程連同同一公司承建之上水清河邨一及二期被揭發爛尾,事後房署於翌年2月17日宣佈終止有關合約,並需要將建築工程再行招標才能復工[5],而此邨及清河邨的入伙日期亦因此由2006年,分別延至2007及2008年,引起黃竹坑邨居民不滿。
- 2006年6月17日,碧銀樓30樓男戶主燒炭自殺身亡。
- 2013年3月27日早上,一名婦人於碧銀樓家中跳樓自殺,當場死亡。
資料來源與註釋编辑
- ^ 1.0 1.1 樓宇名稱 第一冊:港 島 及 九 龍 (PDF). 差餉物業估價署. 2020-10 [2020-1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4).
- ^ 公共小巴香港仔至石排灣線. [201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香港仔漁暉道—石塘咀創業商場. [2016-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 ^ 劉榮華弒母案.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8).
- ^ 黃竹坑邨居民就石排灣邨工程爛尾發出的申訴信 (PDF).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17).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石排灣邨 |
- 房委會物業位置及資料 石排灣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房委會物業位置及資料 石排灣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石排灣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南區專線小巴路線
- 石排灣邨二期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石排灣邨第一期重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