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漢番界碑

石牌漢番界碑,是原設於今臺灣臺北市北投區土牛界線界碑,被列為臺北市文化資產,今各遷至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捷運淡水線石牌站

石牌漢番界碑
漢番界碑(石牌站)
位置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投區石牌站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一般文物
登錄種類:碑碣
评定时间2008年3月3日
詳細登錄資料
材料安山岩

由來 编辑

雍正、乾隆初期,漳州人賴、魏、謝三姓為開發北投庄而侵占原住民土地,時起爭端,淡水同知曾日瑛為此而立下界碑[1][2]。刻寫「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番管業界」指明將唭哩岸庄東邊的水田、南邊的菜園標示原住民的產權,這兩地分別即今日的行義路與石牌路交會處、石牌派出所週圍[3]。設立時間約於乾隆十年(1745年)到十三年(1748年)間[3],傳說界碑四座[2]、三到五座[4]

石牌庄漢番界碑 编辑

其中一座立於石牌庄[2][3],鄉人轉音以「碑」為「牌」成為當地地名[1][5][6]。附近種有凱達格蘭族稱「Ratoo」的莿桐,他們藉此莿桐花開季,作為獵鹿捕魚、採收粟米、杵臼豐食、迎接婚慶的指標[7]。碑在日治時期一旁就是石牌火車站[2],後送入臺灣總督府博物館[3]。1986年臺北市立文獻會將收集到殘碑於新公園闢建碑林[8]。此放此碑外,尚有奉憲示禁私挖煤灰者立斃碑、敕建鳳山昭忠祠碑、添建艋舺大渡碑、有夷之行碑、客路須知碑、經理謝打馬眾番界址碑、劉門許氏立存田屋業牌[9]

礦溪庄漢番界碑 编辑

另一座立於礦溪庄[1][3],即北投永和里[1][3],原在今日振興醫院附近的明德路旁[6]。碑高120公分[1]、寬35公分[5]、厚27公分[3],石材為觀音山安山岩[3]。1935年遷移至石牌派出前庭院保管[1][3],當地人余加儀稱是他所移動[6],地區今日屬於文林里[10]

1994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開始對史蹟學者初步建議的全市21個歷史性建物名單,由民政局長莊芳榮領隊,參與的學者包括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宗賢、文化大學教授李乾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富三、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張文及內政部代表、臺北市議員資馨儀及張秋雄,第一站來到石牌派出所,與會人員對於該界碑的歷史價值多給予肯定[11]。6月3日,民政局開會決議將界碑、東和禪寺鐘樓臺灣大學校門、師大行政大樓提報為三級古蹟[12]。8月23日,此碑被以「唭哩岸漢番田園界碑」之名由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同意提報為三級古蹟[13]

1996年11月5日,因石牌派出所將改建,眾人商討此碑保存問題[2][14]。由於北市文獻會提供的解說資料上有錯,將二二八公園碑林中的漢番界碑,誤認是今日在石牌派出所的界碑,導致在場的師大教授王啟宗誤會,便和當地里長蔡阿梯爭吵歷史,最後由石牌派出所主管林志誠發言,證實石碑在該所至少已留存廿年以上,及蔡里長火速回家抱來一面1975年間北市文獻會的解說碑,方澄清誤解[14]。市議員陳進棋等人建議遷往捷運石牌站內置放、或原地保存[2]

1999年5月11日,北投吉慶里的唭哩岸社區博物館負責人黃勝宗和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研商後,對接手此界碑表達高度意願[10]。同月18日上午,民政局前往會勘,由於只邀請兩個里參加,引起未受邀請的里民抗議,受邀的里民又各自堅持要將碑立在自己的里內,現場一度相當吵鬧,妥協之下將界碑設在捷運石牌站,才解決爭端[4]。次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葉良增、立農、文林、福興、吉慶、裕民里長陳海山、劉憲昌、吳廷彥、黃勝宗、謝延龍等人一同在石牌站實地會勘,由八旬的耆老余宗道解說歷史,最後決定以石牌站前廣場作碑址[15]。7月13日,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與台北捷運公司董事長李博文、市府民政局長林正修、警察局局長王進旺等人共同為遷至石牌站的漢番界碑揭碑[1]

碑體配合碑文意義,面向西方,即告訴河岸向內陸開墾的漢人,越過此碑以後就是原住民之地[3]。2002年6月1日,由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台北市凱達格蘭協會、台北縣凱達格蘭協會、台北市文化局、山水客人文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二〇〇二凱達格蘭族地.莿桐花開平埔文化祭」,選在此處集合,沿大興街、福安宮、北投陳濟棠墓園健行上山,登上北投高地丹鳳岩,點唱十九社名,進行敬天祭祖儀式,明日巡禮番仔厝保德宮、各舊社十一株莿桐樹,最後登上崎嘎勞別頂社,俯瞰北投社平原日落[16]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張仁豪. 石牌界碑揭幕 史蹟展亮相. 聯合報. 1999-07-1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游鴻程. 石牌漢番界碑 飄零人生 它 曾為禮番而設 原有四塊 兩塊不知流落何方 它 流浪生活將起 根落何處 石碑等待下一個家. 聯合晚報. 1996-11-05 (中文(臺灣)).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楊珮君. 石牌站漢番界碑歷史. 中國時報. 1999-07-14 (中文(臺灣)). 
  4. ^ 4.0 4.1 劉開元. 北投漢番界碑 放捷運石牌站. 聯合晚報. 1999-05-19 (中文(臺灣)). 
  5. ^ 5.0 5.1 陳智華、楊金嚴. 漢番界碑. 聯合報. 1994-08-25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沈長祿. 石牌得名由此碑. 聯合報. 1986-02-24 (中文(臺灣)). 
  7. ^ 陳志豪. 拜訪莿桐 看平埔族故事 早期住民 花季當行事曆 看花看文化 就在明天. 聯合報. 2004-04-30 (中文(臺灣)). 
  8. ^ 施美惠. 碑林 文獻會蒐集古蹟 墊腳石成為至寶. 聯合報. 1986-01-12 (中文(臺灣)). 
  9. ^ 李漢昌. 觀賞古砲碑林 新公園可作知性旅. 聯合報. 1992-05-16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簡文燦. 官方文風不動 博物館爭要北投漢番界碑. 中國時報. 1999-05-12 (中文(臺灣)). 
  11. ^ 陳智華. 古建築踏勘 漢番界碑受矚目. 聯合報. 1994-05-08 (中文(臺灣)). 
  12. ^ 祁止戈. 北投漢番界址 東和禪寺鐘樓 師院禮堂 台大校門 師大行政大樓 五座建築通過提報為三級古蹟. 中國時報. 1994-06-04 (中文(臺灣)). 
  13. ^ 五歷史建物提報為古蹟. 中國時報. 1994-08-24 (中文(臺灣)). 
  14. ^ 14.0 14.1 簡文燦. 新聞幕後 解說資料錯把馮京當馬涼. 中國時報. 1996-11-06 (中文(臺灣)). 
  15. ^ 簡文燦. 北投漢番界碑石牌捷運站見. 中國時報. 1999-05-20 (中文(臺灣)). 
  16. ^ 陳盈珊. 莿桐花開平埔文化祭 走鏢 祭天 會飲 北投尋根. 中國時報. 2002-06-0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