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月19日) |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稱连山氏以及炎帝[1],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2]以前,現存文字记载多出現在戰國以後[3]。相傳“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中國人视之為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神農 | |||||||||
![]()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神農 | ||||||||
简化字 | 神农 | ||||||||
| |||||||||
五穀神 | |||||||||
汉语 | 五穀神 / 五穀先帝 | ||||||||
| |||||||||
越南语名称 | |||||||||
越南语 | Thần Nông | ||||||||
汉喃 | 神農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신농 | ||||||||
汉字 | 神農 | ||||||||
| |||||||||
日语名称 | |||||||||
日語原文 | 神農 | ||||||||
|
神农氏 | |
---|---|
![]() | |
統治 | 神農是中國古代的第一位皇帝,他不僅為自己的人民發明了耕作工具,而且還為自己的人民發明了草藥。 描繪於漢代的壁畫中。 |
传说编辑
神農氏傳說出現在戰國至漢朝的早期傳世文献中:
- 《易经·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至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 《太平御览》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 《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 《世本》:「神农和药济人。」
- 《淮南子》:「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据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全身除了頭和四肢外,都是透明的(水晶肚),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太多种毒草,积毒太深,最後因為斷腸草(有人說是百足蟲)而身亡。但是明代的古人有說明此為訛傳。
教民耕种编辑
相傳是神農氏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穀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就按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氏之稱一源為此。
发明耒耜编辑
神农氏首创木制的耒耜,被认为是农业发明之始。
尝百草编辑
相传神农氏擁有一個「水晶肚」,腹部臟器透明可見,因此親自嘗百草來辨别各类草药的功效,最后试到一种含有剧毒的草药,傳說為斷腸草(或是百足蟲),腸子節節俱斷,最終不治喪命,人們因而命名為斷腸草。神农氏有一条紅色神鞭,名为赭鞭,用来鞭打各类花草,可令到花草的寒、热等特性显露出来。
- 《神农本草经》
发現茶编辑
傳說神農氏嘗到毒草也是用茶來解毒,《神農本草經》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伐补遂编辑
神农氏部落与夷人部落补遂氏(斧燧氏),发生利害矛盾,引起沖突。补遂氏部落不肯屈服。神农氏于是北上进攻补遂氏,将其击败、兼并。《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载苏秦说“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神農氏的称号编辑
神農氏有很多稱號,比如:稷王、五穀王、五穀爺、五穀先帝、開天炎帝、神農仙帝、田主、田祖等等。由於有神農嚐百草的傳說,所以民間又尊稱其為藥王大帝、藥仙等[4]。
相关推測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楊伯峻認為,在傳世文獻中,神農氏傳說首次出現於《易經》〈繫辭〉,為戰國時代的傳說,在西周時尚未出現[5]。
學者雷欣翰認為神農氏傳說來自於早期的后稷、先農與厲山氏等,在戰國時才出現。經由比較史料,認為在戰國時期,神農與炎帝的記載不同。至漢朝時,開始將神農氏與炎帝傳說混合,直到東漢班固《漢書》引用劉歆說法,將神農氏等同於炎帝,至晉朝後,才確立神農氏即為炎帝的說法[6]。
神农洞和神农碑编辑
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神农故居编辑
相传神农氏出生于烈山,故又稱「烈山氏」,或稱連山氏[1][2]。有人在湖北距随州北四十公里的厉山镇列山神农洞修建了“神农故居”。
“神农故居”,设有神农洞二处(一为谷物药材贮藏,一为居住),并有神农亭、神农塔、神农庙、山南建神农茶室、神农花卉、九龙亭及山北神农母安登浴池,百草园等十数处。
神农后裔编辑
相传炎黄时期,炎帝为神农氏之后[7],和黄帝两部落联合形成华夏部族。
蚩尤亦神农氏之后,蚩尤部落在黄河流域战败后,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一部分南迁,后又西迁。 今湘、贵间均有苗族生活,自稱为蚩尤之后,因先祖以务农,故而得名。蚩尤为神农氏后裔,蚩尤部落文明程度本来较高,但因战败后后裔居于偏远之山间,日久之后,文化并无进步,抑且退化,反而成为了化外之民。
史記周本紀說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後裔在焦。[8]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周幽王七年(西元前775年)虢國滅焦國。[9]
代表性傳說人物
代表性民族
台灣编辑
台灣民間盛行神農大帝(或作五穀大帝)之信仰,追溯自閩南、閩西以及粵東地區,泉州、漳州皆有信奉,但汀州、梅州、海陸豐的客家村莊更盛。根據統計,台灣約莫有一百三十餘座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多以農曆四月廿六日為聖誕千秋。[10][11]
越南编辑
日本编辑
日本人也信奉神农,尤其药商、医师、摊贩,在东京的汤岛圣堂有神农节 。基于古时的摊贩团体演变为江湖极道团体,连黑道指定暴力团与赌博中人也崇信神农。
廟宇编辑
中國大陸编辑
湖南省株州市炎陵縣编辑
陝西省寶雞市神農鎮编辑
- 寶雞炎帝陵
臺灣编辑
臺北市编辑
新北市编辑
桃園市编辑
新竹縣编辑
- 新豐鄉溪南福龍宮
苗栗縣编辑
雲林縣编辑
嘉義市编辑
- 東區大天宮
嘉義縣编辑
台南市编辑
高雄市编辑
- 橋頭區仕隆帝仙宮
- 大社區青雲宮
- 楠梓區鳳屏宮
- 左營區豐穀宮
- 左營區豐谷宮
- 苓雅區德興殿
- 三民區神農殿
- 鳥松區山仔腳青雲宮
- 鳥松區瑯環宮
- 小港區無極龍鳳殿
- 小港區神農殿
- 鳳山區文農宮
- 鳳山區神農宮
- 大寮區大隆宮
- 大寮區靈子殿
- 大寮區神農宮
- 林園區神農宮
- 林園區仙帝殿
- 大樹區洲仔青雲宮
- 大樹區神農宮
- 燕巢區神元宮
- 燕巢區神農宮
- 梓官區青龍宮
- 內門區神農宮
- 旗山區三農宮
- 旗山區神農宮
- 美濃區輔天五穀宮
- 美濃區朝天五穀宮
- 六龜區神農宮
- 六龜區穀裕宮
- 杉林區五穀宮
屏東縣编辑
臺東縣编辑
花蓮縣编辑
宜蘭縣编辑
神農傳說衍生作品列表编辑
電視劇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 ^ 1.0 1.1 《世譜》云“神農,一曰連山氏,一曰烈山氏”
- ^ 2.0 2.1 郭懿雲 編. 《邵子易數講義》. 頂淵. 2010年9月. ISBN 978-986-7175-40-3.
連山易出自神农氏……因文字記載出於夏朝,又稱之為夏易。
-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Zhong yang min zu da xue xue bao bian ji bu. : 123 [19 January 2013].
(第123 页) 这里的盘古、伏羲、神农都是汉族神话中的人物,他们出现的时代都在战国以后
已忽略未知参数|y允立8豈祤6戈弁戈ear=
(帮助) - ^ 黃文杰. 全台最大五穀神農像 落腳桃園新屋. 中評社. 2012-08-07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襄公29年注:「焦,今河南三門峽市東二里。據史記,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此說不可信。蓋神農之名初見於易繫辭,史記封禪書言……,亦託之管仲耳。焦為姬姓國,左傳明言之,何得為神農之後,且周武王時更不知有神農氏也。」
- ^ 雷欣翰〈早期神农传说及其文化意涵考论〉:「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所有先秦材料中,炎帝与神农氏都没有被合用过。有一些文献中只有“神农”或者只有“炎帝”;有一些文献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但二者的含义截然不同。……根据现有材料,文献中的“炎帝神农氏”最早出现在《汉书》的《古今人表》和《律历志下》中。《古今人表》将“炎帝神农氏”列于“上上圣人”中的第二位,最为直观。据说《汉书》对相关问题的记载是选取了刘歆《世经》的说法,因此后人多将神农与炎帝的含混归咎于刘歆。此后,汉晋学者如赵歧、皇甫谧多有使用此称谓者。……到了晋代,炎帝与神农已经没有区别了。」,收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 ^ 《漢書·古今人表》炎帝神農氏,張晏注曰:「以火德王,故號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
- ^ 《史記·周本紀》: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
- ^ 《今本竹书纪年·周纪》:(周幽王)七年,虢人灭焦。
- ^ 〈客家宗教及文化 - 客家信仰〉. 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 2018-11-02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4) (中文(台灣)).
- ^ 董, 芳苑. 《台灣人的神明》 第四刷. 台北市: 前衛. 2013: 69–71 [2008]. ISBN 9789578016033 (中文(台灣)).
参见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神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