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华人历史

秘鲁华人历史,从1849年到1874年之间的苦力贸易,25年中,10万(一说12万)[1]清朝广东人福建人被卖入秘鲁,他们中有的卖给了企业家,在铁路矿山鸟粪场修路、铺铁轨挖矿、掏粪,有的被卖给了种植园主,在种植园里种地、采摘蔬菜水果等。劳工从凌晨4点开始干活,一直要干到晚上天黑,逃跑的被抓捕后鞭打并且带上脚镣,干满8年契约的可以获得“自由人”的身份,后来可以选择回国,由于对清政府的失望和痛恨,10万华人劳工中只有几十人选择归国,他们留在了秘鲁,同当地黑人印第安人麥士蒂索人等族群通婚,落地生根,后来,少部分华人凭借着后天的努力和秘鲁逐渐民主化的大环境,他们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作家,有的成为政治家,进入秘鲁上层社会。[2][3][1]

历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1840年,清政府和大英帝国之间爆发鸦片战争,清朝国门洞开,西方列强开始入侵清朝,拓展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地。

进程 编辑

1849年春季,极少数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人贩子渡海来到广东福建,提出诱人条件,招募劳工去秘鲁做事。[2][3]虽然经过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在“天朝上国”中的国人,极小部分人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渴望,睁眼看世界,主动走出国门,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外部世界仍然一无所知,因此不愿意出国。[2][3]面对应聘人数极少的情况,人贩子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绑架,其中一名清朝总督的儿子也被绑架卖入秘鲁。[2][3]

人贩子把广东人、福建人弄到手之后,首先渡海运送到葡属澳门,此时,劳工不叫劳工,而被唤作“猪仔”。[2][3]人数齐全之后,人贩子用烧红的烙铁在他们的耳朵后面打上“C”形印记,再把他们押送到货船底舱,经过4个月的航程,送到秘鲁。[2][3]由于当时条件极差,船舱热臭愁闷、瘟疫流行,三分之一的劳工死在船舱,和一些试图反抗的劳工一同被丢入大海喂鱼。[2][3]

1870年10月,人贩子租用的一条货船发生暴动,清朝劳工杀死船长和8名水手,夺船返回清朝,之后,部分人返回家中,为了讨好西方人,其中16名劳工回家后被地方官逮捕杀头。[2][3]同年,一位美国驻秘鲁公使曾就秘鲁苦力问题在致美国政府的信函中说:“苦力受到的待遇有如美国早期的奴隶。”[4]小部分秘鲁人对华工的悲惨境遇也表示同情,“华工的境遇比奴隶更为悲惨。”[5]

1872年5月,一艘秘鲁船只“玛耶西”号运载200余名契约华工在驶向秘鲁途中,由于船只的损坏,被迫驶入日本横滨港口,其中的一名不堪受虐的华工跳入海中,被英国水手救起。英国方面在了解“玛耶西”号虐待华工的情况之后,通知了日本外务大臣,日方与英、美等国领事以及清政府共同对此进行了调查。[6][7]

劳工被卖入秘鲁后,他们被卖给了企业家和种植园主,每天从凌晨4点钟起,在铁路、矿山、鸟粪场、种植园等地方开始一天的艰苦劳动,他们的身边有监工手持枪支监视,晚上天黑时,劳工被允许可以收工休息,随后被锁入“寮棚”,活动范围仅限于寮棚内。[2][3]少数试图逃跑的劳工,被僱傭兵逮捕,首先鞭打一顿,然后带上脚镣再劳动。[2][3]

一次,卡纳德种植园的500多名华人劳工苦力抢夺了种植园主和监工们的枪支长矛,杀死了种植园主和监工们,夺得50匹骏马组建成骑兵队,去解放其他种植园里的华人劳工苦力,部分迅速增加到1200余人,面对汹涌的劳工举事运动,秘鲁警察军队出动大批人马进行镇压,600余人被杀害,其他人选择继续劳动。[2][3]

劳工的契约期限是8年,契约干满之后,他们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身份,1869年,有华人劳工把他们的艰辛遭遇写成了呈文,由美国驻华公使劳文洛斯转交给清政府,清政府的回应却是“私自出洋的中国人为弃民,不值得加以保护。”[8][2][3]2年之后,清政府回应第二份呈文,“对磨难中的苦力表示同情,劝以容忍,并可成立一个上告团向朝廷陈述受害情况。”7名华人劳工写了状文,交给恭亲王奕訢,之后由各国媒体传遍了世界。葡萄牙政府获悉情况之后,要求秘鲁政府调查并且惩罚人贩子在葡属澳门的罪行,1873年12月27日宣布结束葡属澳门的华工出口,澳门总督则宣布禁止华工贸易。[2][3]

1873年,李鸿章与秘鲁使臣葛尔西耶就秘鲁虐待华工之事进行交涉。[6][7]清政府与秘鲁缔结条约《中秘天津条约》,自由人的华人劳工可以选择回国,不过,10万人的华人劳工,由于对清政府的失望和痛恨,只有区区几十人选择回国,幸存下来的自由人华人劳工,融入当地族群之间,娶当地黑人、印第安人、麥士蒂索人等族群的女子为妻,生儿育女,落地生根。[2][3]

秘鲁政府开始迈向民主化之後,一少部分华人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有的发了财当了企业家,有的文笔优美成了作家,有的富有头脑投身政坛。[2][3][1]

参考书目 编辑

  • 作者:美国历史学家瓦特·斯图凡特;译者: 张铠、沈垣. 《秘鲁华工史(1849——1874)》. 北京市: 海洋出版社. 1985年2月. ISBN 11193-0457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中文(简体)).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侨乡壁画揭12万秘鲁华工历史. 广州日报. [2012-11-29]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档案春秋》. 《清末10万华工在秘鲁的悲惨人生》. 《快乐老人报》. 2013年. ISSN CN43-0024 请检查|issn=值 (帮助) (中文(简体)).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被忽略:清末十万华工在秘鲁的悲惨历史. 吴若增. 网易历史. [200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9) (中文(简体)). 
  4. ^ 作者:美国历史学家瓦特·斯图凡特;译者: 张铠、沈垣. 《秘鲁华工史(1849——1874)》. 北京市: 海洋出版社. 1985年2月: 104页. ISBN 11193-0457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中文(简体)). 
  5. ^ 李春辉等. 《美洲华侨华人史》. 东方出版社. 1990年: 514页 (中文(简体)). 
  6. ^ 6.0 6.1 秘鲁华工案与晚清领事保护. 光明网. [201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简体)). 
  7. ^ 7.0 7.1 晚清领事保护:视华工为“弃民”到维护“人权”. 黎海波. 凤凰网. [2011年4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27日) (中文(简体)). 
  8. ^ 陈翰笙.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三). 中华书局. 1985年: 第972页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