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縣份
(重定向自立陶宛行政区划)
立陶宛的領土被分為十個縣(單數:apskritis、複數:apskritys),全都以縣治為名。下分為60個自治市(單數:savivaldybė、複數:savivaldybės),包括八個區級市、四十三個地區和九個區。各區再分為鄉、鎮、市轄區(單數:seniūnija、複數:seniūnijos)。目前的區劃於1994年制訂並於2000年稍作修改。
縣由維爾紐斯中央政府派出的縣長(單數apskrities viršininkas、複數:apskrities viršininkai)所管理。其首要職責為確保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此外他們就沒有太多的權力。另外由於其中兩個縣下各只有四個區,有人認為十個縣數目太多,建議以該國的五個民族地區和該國五個人口超過十萬人的主要城市為基礎,建立四至五個大區(單數:žemė、複數:žemės)替代。
目前的縣不應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時期獨立的立陶宛的縣混淆起來。當時的立陶宛具有一個兩層的行政區劃架構:縣下面稱為郡(valsčius)。目前的行政區劃是縣—市、地區、區—市轄區、鄉、鎮的三級制。
地圖编辑
本地圖以不同顏色表示各縣,並以線條表示各區級市、地區和區。八個區級市和九個區中的兩個以數字標示。
列表编辑
序號 (按拉丁字母排列) |
縣名 (media help) |
縣治 | 面積 單位:平方公里 (括號數字為全國排名) |
人口 (按2001年人普查)[1] |
2008年人口 (括號數字為全國排名)[2] |
每平方公里人口 (括號數字為全國排名)[2] |
區級市、地區、區 |
---|---|---|---|---|---|---|---|
1 | 阿利圖斯縣 (收聽 · 資料) |
阿利圖斯 | 5,425 (6) | 187,769 | 177,040 (7) | 32.6 (8) | |
2 | 考那斯縣 (收聽 · 資料) |
考那斯 | 8,089 (3) | 701,529 | 673,706 (2) | 83.3 (2) | |
3 | 克萊佩達縣 (收聽 · 資料) |
克萊佩達 | 5,209 (7) | 385,768 | 378,843 (3) | 72.7 (3) | |
4 | 馬里揚泊列縣 (收聽 · 資料) |
馬里揚泊列 | 4,463 (8) | 188,634 | 181,219 (6) | 40.6 (5) | |
5 | 帕內韋日斯縣 (收聽 · 資料) |
帕內韋日斯 | 7,881 (4) | 299,990 | 284,235 (5) | 36.1 (7) | |
6 | 希奧利艾縣 (收聽 · 資料) |
希奧利艾 | 8,540 (2) | 370,096 | 349,876 (4) | 41.0 (4) | |
7 | 陶拉格縣 (收聽 · 資料) |
陶拉格 | 4,411 (9) | 134,275 | 127,378 (10) | 28.9 (9) | |
8 | 特爾希艾縣 (收聽 · 資料) |
特爾希艾 | 4,350 (10) | 179,885 | 173,383 (8) | 39.9 (6) | |
9 | 烏田納縣 (收聽 · 資料) |
烏田納 | 7,201 (5) | 185,962 | 172,580 (9) | 24.0 (10) | |
10 | 維爾紐斯縣 (收聽 · 資料) |
維爾紐斯 | 9,729 (1) | 850,064 | 848,097 (1) | 87.2 (1) |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全國、縣、區、鎮人口. 立陶宛共和國統計部. 2005年12月1日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 ^ 2.0 2.1 M3010211: >>>行政區總面積及總人口. 立陶宛共和國統計部.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