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布匿战争

(重定向自第三次布匿戰爭

第三次布匿战争古罗马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的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49年-前146年。羅馬通過這次戰爭徹底摧毁了迦太基城,并将在城中堅守的迦太基市民不分男女貴賤老少尽数屠灭,只有少數投降者被沒為奴隸而得以生存。

第三次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的一部分

迦太基的位置
日期前149年-前146年
地点
迦太基(今突尼斯城附近)
结果 羅馬共和國勝利,迦太基全族被滅
参战方
羅馬共和國 迦太基共和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小西庇阿 哈斯德魯巴
兵力
36,000–46,000名步兵
4,000名騎兵
20,000人以上士兵
大量民兵
伤亡与损失
未知 750,000人死亡 (大多數為平民)
50,000人被奴役

背景 编辑

公元前153年,罗马保守派政治家老加图作为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迦太基,看到迦太基城迅速从汉尼拔战争復原後,深感震惊。返回罗马时,他手持一束从迦太基摘的無花果到元老院,以此作为迦太基繁荣、罗马的一种徵兆;他断言,如果不加以制裁,迦太基不久就会十分富强,足以和罗马再争地中海霸权。此後,老加图在元老院的演讲时,不论什么题目,都會在演講最後加上一句:“还有,我認爲迦太基必须毁灭”(Ceterum censeo delendam esse Cathaginem);元老院中的贵族派同意他,进攻迦太基的商业动机不多,主要是由于水利设施优良的北非田野可以作为他们的新投资项目,即利用奴隶劳动的大地主农庄。他们期待一个藉口,以便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迦太基人同意对努米底亚马西尼撒做出让步,归还他或他祖先所拥有的努米底亚的全部领土,同意不经罗马允许不得在利比亚发动任何战争。很显然,这就为马西尼撒以“寻找祖先遗留土地”为由侵占利比亚各类土地制造了机会。大约在和约签订后的30年,努米底亚王决定向迦太基最南端的几个城市进军,夺取了大莱普提斯及其他几个城市。迦太基受条约束缚,非罗马同意不能进行战争,于是派使者向罗马元老院抗议,而罗马的调解结果完全不利于迦太基人。迦太基人必须每年付给罗马200泰伦赔款50年,当她最后付清时,以为之後便不再受扎马战后所订条约的束缚。公元前151年,迦太基向努米底亚宣战。对此,罗马元老院再一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纳西卡等人进行了多次抗议,主战派还是占了上风。一年后,罗马向迦太基宣战。

戰爭過程 编辑

迦太基虽然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却完全没有對於戰爭的准备;她只有一支小小的陆军,海军规模更小,没有雇佣军、没有同盟国,海上是由罗马控制着。因此,迦太基急遣一支特使团前往罗马,授权他们答应一切要求。元老院答应,如果迦太基以其最高贵家庭的300名小孩交给西西里的罗马执政官作为人质,并且遵守执政官给予的任何命令,则迦太基可以保全其自由和领土完整。但元老院又秘密嘱咐二位执政官,仍照他们已经收到的训令行事。迦太基人怀着不祥的预感和哀悼的心情交出他们的孩子。二位迦太基执政官把人质送往罗马,自率陆军和舰队渡海至乌提卡,召唤特使团到该地,要求迦太基把他们剩余的船只一并交出,交付为数巨大的米粮,所有的战争器械和武器也一并交出。当这些条件一一履行后,执政官进一步要求,迦太基人口退出城外10英里,而城市则要彻底焚毁。得到最后的要求後,迦太基人群情大譁,迦太基领袖因而被殺,刚回来的特使也被迦太基人拖去游街,在城內的所有罗马人统统遭到殺害;然而,迦太基人此時已經没有武器和战船。迦太基元老院对罗马宣战,召集所有成年人,不分男女、自由人和奴隶,组建一支新军。他们拆毁公共建筑以提供金属和木材,熔化神像来铸剑、剪下女人的頭髮用来製作绳子。迦太基在2个月内,制造了8000个防盾、1.8万把剑、3万支矛、6万个石弩,并在内港建立了一支120艘船的舰队。

迦太基人坚守孤城达3年之久,多次击退了罗马的进攻。公元前147年,西庇阿·艾米里安(即小西庇阿),被选举为罗马的执政官和远征军司令,得到罗马士兵的拥护。不久,罗马军队利用云梯登城成功。迦太基雖經长久圍城却毫不屈服,仍与罗马展开巷战;於是,西庇阿下令放火焚烧已攻下的街巷,许多迦太基人被活活烧死。迦太基城燒了17天,最后,50万人口只剩下5.5万人,他们才向罗马军队投降。迦太基将军哈斯德鲁巴请求投降,雖得到西庇阿准许,但哈斯德鲁巴的妻子斥責丈夫「胆小卑鄙」,带著几个儿子投火自殺。残存的迦太基人被卖作奴隶,城市被罗马军团洗劫。

結果 编辑

 
迦太基的遺蹟。

这次战争并无和约,因为迦太基国家已不复存在;烏提卡及其他曾经协助过罗马的非洲城市皆获自由,成为罗马保护国,迦太基的剩餘领土則被罗马併吞,成為阿非利加行省。許多迦太基人在攻城的過程中餓死,還有很多人在戰鬥的最後六天中死去。當整場戰爭結束時只剩下5萬名迦太基居民,這些人口只佔戰前的一小部份。迦太基被毀滅後,其居民依照當時的習慣羅馬賣為奴隸[1]。有一個盛傳的說法,稱羅馬軍犁過該地並且灑鹽,其實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則十九世紀時才有的傳言[2]。當代的報告顯示,迦太基附近的土地被宣佈為公地英语ager publicus,由當地人、羅馬人與其他義大利的農夫們分配。北非成為羅馬重要的穀物來源,而羅馬統治下的迦太基是這些貨物的重要轉運樞紐。

許多重要的布匿城市,例如毛里塔尼亚一帶的,由羅馬人接管並重建;一些重建的都市包含瓦盧比利斯莫加多爾。以瓦盧比利斯為例,這個重要的鎮在羅馬征服的土地中座落於最西部的邊界。他位於先前的布匿聚居地,但那個聚居地也建築在一個早期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地上[3]烏提卡英语Utica是在攻城戰開始時倒向羅馬的城市,最後變成了羅馬阿非利加行省的首府。[1]一個世紀之後,迦太基的所在地由尤利烏斯·凱撒重建為羅馬城市,往後在羅馬帝國時期成為帝國在非洲的主要都市之一。

1985年2月5日,羅馬市長烏戈·韋泰雷英语Ugo Vetere迦太基市長切德利·克里比英语Chedli Klibi签署了一项象征性的和平条约,此時距离第三次布匿战争已过去2131年[4]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Scullard, Howard H. A History of the Roman World, 753 to 146 BC. London: Routledge. 2002: 310, 316. ISBN 978-0-415-30504-4. 
  2. ^ Ridley, Ronald. To Be Taken with a Pinch of Salt: The Destruction of Carthage. Classical Philology. 1986, 81 (2): 140–146. JSTOR 269786. S2CID 161696751. doi:10.1086/366973. 
  3. ^ C. Michael Hogan, Megalithic Portal. A. Burnham , 编. Volubilis. 2007 [200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4. ^ Fakhri, Habib. Rome and Carthage Sign Peace Treaty Ending Punic Wars After 2,131 Years. Associated Press. 1985-02-06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