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号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e小调第27号钢琴奏呜曲,作品90,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14年夏。作品题献给莫里茨·冯·利赫诺夫斯基(Moritz von Lichnowsky)王子,他是贝多芬的朋友及赞助人,之前的《英雄变奏曲英语Eroica Variations》(作品35)也是题献给他。

贝多芬手稿中的开头几个小节

背景 编辑

此曲作于1814年,在贝多芬的上一首钢琴奏鸣曲“告别”的约五年之后。流传下来的贝多芬手稿上标注的日期为8月16日。在贝多芬进行了几处修改后,于近一年后的1815年6月由S.A.施泰纳出版。[1]

贝多芬的朋友及其传记作者安东·辛德勒英语Anton Schindler称该奏鸣曲的两个乐章曾有标题,分别为:头脑与心灵的较量(Kampf zwischen Kopf und Herz)、与爱人的对话(Conversation mit der Geliebten),并且整首曲子是关于莫里茨与其想娶之人的恋情。[2]辛德勒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他1842年的著作《贝多芬在巴黎》(Beethoven in Paris)中,其他书籍也有提及。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是辛德勒编造的,至少部分是编造的,他甚至在一本贝多芬的谈话录中伪造了一项记录来证明这段轶事。[3]

结构 编辑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贝多芬的大多数钢琴奏鸣曲都是三或四乐章的结构,但这首仅有两个乐章。两个乐章均有德语的演奏说明。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带有类似的说明,以代替传统的意大利语速度标记。

  •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e小调, 
     
    。不少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该乐章躁动的特点,其中唐纳德·托维英语Donald Tovey称它“充满了激情及孤独的力量”,[4]查尔斯·罗森英语Charles Rosen则写到了它“绝望而热切”的情绪。[5]该乐章为奏鸣曲式,呈示部无反复,展开部几乎完全基于第一主题。
  •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性地(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getragen),E大调, 
     
    。该乐章为温和的回旋-奏鸣曲。它的浪漫主义特征,预示着尤其是舒伯特的风格,长久以来也被众多音乐家和学者注意到,例如威廉·金德曼英语William Kinderman[6],巴里·库珀[7],以及罗森,他称主旋律“精美绝伦”,是贝多芬最成功的旋律之一。[8]

威尔弗里德·梅勒斯英语Wilfrid Mellers之说,该部奏鸣曲既不属于贝多芬的中期作品,也不属于晚期作品。[9]丹尼斯·马修斯英语Denis Matthews认为这部作品“比起上一时期,与晚期的伟大奏鸣曲关系更亲近”。[10]汉斯·冯·彪罗宣称,这是“大师所谓的晚期的一系列钢琴作品的开始”。[11]钢琴家希夫·安德拉斯引起了对这首奏鸣曲以E调的结尾:

 
贝多芬第27号钢琴奏鸣曲之结尾

与1816年创作的第28号钢琴奏鸣曲开头的E大调和弦之间的明显联系:

 
贝多芬第28号钢琴奏鸣曲之开头

希夫评论说:“如果我进入下一首奏鸣曲,听起来就像是前一首奏鸣曲的延续”。[12]

演奏全曲约需13-14分钟,两个乐章均无反复。

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时,钢琴的最低音为F1。这给这部E调的作品带来了挑战,因为乐器的低音端与主音相差一个半音。罗森认为,使用现代钢琴的演奏者应该对贝多芬的乐谱进行修改,以使用贝多芬无法使用的低音E1[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etters 152–153, in: Beethoven's Letters 1790–1826, Vols. 1–2, translated by Lady Wallace. New York: C.H. Ditson & Co.
  2. ^ Grove, George. Beethoven and his Nine Symphonies, p. 3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108068581
  3. ^ Clive, H. P. Beethoven and His World: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p. 20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8166726
  4. ^ Tovey, Donald Francis. A Companion to Beethoven's Pianoforte Sonatas, rev. ed.. ABRSM Publishing, London. 1998: 198. 
  5. ^ Rosen, Charles. The Classical Style. W.W. Norton & Co. 1997: 210. ISBN 978-0393317121. 
  6. ^ Kinderman, William. Beethoven, pp. 180n–18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ISBN 978-0195328363
  7. ^ Cooper, Barry. Beethoven (in Master Musicians), p. 23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5313314
  8. ^ Rosen, Charles. The Classical Style. W.W. Norton & Co. 1997: 394, 403–404. ISBN 978-0393317121. 
  9. ^ Mellers, W. (1983, p142) Beethoven and the Voice of God. London, Faber.
  10. ^ Matthews, D. (1967, p. 44)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London, BBC.
  11. ^ Beethoven, eds. Bulow & Lebert (2015, p. 509) Complete Piano Sonatas. New York, Schirmer.
  12. ^ Schiff, A. (2004), *A l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András Schiff on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Op. 101
  13. ^ Rosen, Charle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 Short Compan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10. ISBN 03000907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