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格鲁舍夫斯基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4月20日)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格鲁舍夫斯基[註 2](烏克蘭語:Михайло Сергійович Грушевський,羅馬化:Mykhailo Serhiiovych Hrushevskyi;1866年9月29日—1934年11月25日),或按烏克蘭語名譯为米哈伊洛·塞爾希約維奇·赫魯舍夫斯基[3],乌克兰学者、政治家、历史学家,20世纪早期乌克兰民族复兴关键人物,对乌克兰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赫魯舍夫斯基1917年至1918年担任乌克兰中央拉达主席,即乌克兰事实上的国家元首。1922年苏联成立后,他被请回乌克兰先后担任乌克兰科学院院长、苏联科学院院士。1931年被逮捕和流放,于1934年死亡[4]。
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 Михайло Грушевський | |
---|---|
![]() 赫魯舍夫斯基,攝於1910年代 | |
烏克蘭中央拉達主席 | |
任期 1917年3月28日[1][註 1]—1918年4月29日 | |
前任 | 職位創立 沃洛迪米爾·瑙門科(代理) |
继任 | 職位取消 帕夫洛·斯科羅帕茨基(作爲烏克蘭蓋特曼 |
舍甫琴科科學協會主席 | |
任期 1897年—1913年 | |
前任 | 亞歷山大·巴爾溫斯基 |
继任 | 斯特潘·托馬希夫斯基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66年9月29日[儒略曆9月17日] 波蘭會議王國海烏姆 |
逝世 | 1934年11月24日 蘇聯蘇俄北高加索邊疆區基斯洛沃茨克 | (68歲)
民族 | 烏克蘭裔 |
政党 | 烏克蘭社會革命黨 |
配偶 | 瑪麗亞-伊萬娜·赫魯舍夫斯卡 |
儿女 | 卡捷琳娜·赫魯舍夫斯卡 |
母校 | 基輔大學 |
职业 | 學術、歷史學家 |
宗教信仰 | 東正教 |
論文 | 《Барское староство.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2] |
主要作品 | 《烏克蘭羅斯歷史》 |
签名 | ![]() |
備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917 - засідання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Центральної Ради, яке очолив Михайло Грушевський [1917 – a meeting of the Ukrainian Central Rada, chaired by Mykhailo Hrushevskyi]. 烏克蘭國家記憶研究所(UIMP). [2023-07-05] (乌克兰语).
- ^ Богдашина, О. М. Позитивізм в історичній спадщині М. С. Грушевського. Наукові записки: зб. пр. молодих вчених та аспірантів Ін-ту укр. археографії та джерелознавства 24. 2012: 561–583 (乌克兰语).
- ^ 关于乌克兰历史的综述. [202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 ^ 韩, 克敌. 民族意识与帝国思维:乌克兰独立与俄乌纷争 (PDF).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4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05).
这是一篇与乌克兰人物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