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音系包括粵語聲母韻母聲調

聲母 编辑

粵語聲母通常有20個左右,以下是廣州粵語南寧粵語的聲母:

唇音 齒齦音 硬齶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非噝音 噝音 單輔音 唇化音
塞音塞擦音 不送氣 幫 p 端 t 精 t͡s 見 k 古  亞 ʔ
送氣 滂  透  清 t͡sʰ 溪  困 kʷʰ
鼻音 明 m 泥 n 我 ŋ
擦音 非 f 心 s 曉 h
近音 以 j 云 w
邊擦音 ɬ
邊近音 來 l
 
按音質分的11個現代標準粵語元音

其中/ɬ/是廣州粵語沒有的,但南寧粵語和許多粵語方言都有。

廣州和南寧的粵語已經沒有濁輔音,只剩送氣和不送氣之分。一些粵語方言(如四邑話陽江話)亦有濁輔音,但與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無關。

韻母 编辑

現代標準粵語的元音有學者認為有8隻[1],有學者認為有11隻[2]。有學者認為,粵語元音有(單純的)長短對立,但亦有學者認為,粵語「長元音」和「短元音」間有音質差別,而不單止是長短區別[3];此外,其中兩隻元音有人認為是/e/和/o/,亦有人認為是/ɪ/和/ʊ/[4]文讀音有九套韻尾,包括/-p̚/、/-t̚/、/-k̚/三套入聲韻尾。/i//y/韵尾为互补音位,不构成对立,只根据韵核是否圆唇而異,没有辨义(区别不同字)作用。粵語入聲承陽,同部位韻尾放一起,方便對照。括弧內為非標準韻母。

八母音版[1]
韻腹→

韻尾↓

a ɐ ɛe œɵ/ø[5] ɔo iɪ/e y uʊ/o
a ɛ œ ɔ i y u
i~y ai ɐi ei ɵy ɔy uy
u au ɐu ɛu ou iu
m am ɐm ɛm im
p ap ɐp ɛp ip
n an ɐn ɵn ɔn in yn un
t at ɐt ɛt ɵt、(œt ɔt it yt ut
ŋ ɐŋ ɛŋ œŋ ɔŋ ɪŋ ʊŋ
k ak ɐk ɛk œk ɔk ɪkek ʊkok
十三母音版[6]
韻腹→

韻尾↓

a ɐ ɛ e œ ɵ ɔ o i ɪ/e y u ʊ/o
a ɛ œ ɔ i y u
i~y ai ɐi ei ɵy ɔy uy
u au ɐu ɛu ou iu
m am ɐm ɛm im
p ap ɐp ɛp ip
n an ɐn ɵn ɔn in yn un
t at ɐt ɛt œt ɵt ɔt it yt ut
ŋ ɐŋ ɛŋ œŋ ɔŋ ɪŋ ʊŋ
k ak ɐk ɛk œk ɔk ɪkek ʊkok

聲調 编辑

從語義角度來講,現代標準粵語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和陽去。由於粵語保留了入聲,有些學者就將入聲分列為單獨的聲調,分別是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入。有人將上陰入、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而入聲由中古音到粵語其實先分化成陰陽入,陰入之後才分上下。另外,廣州話還有陽平調的入聲字,不過通常只會出現在變讀,而這些變讀在南寧白話幾乎不會出現。而在香港,香港市井之間慣用的粵式英語,以及擬態詞也為當地粵語引入了陽平調值入聲。例如是Perfect(「完美」,讀音poe1fik4),或是Europe(「歐洲」,讀音ju1rop4);擬態詞則有Fi4Li1Fek4Lek4,指某人打扮不整潔,或是生活邋遢。入聲如果是平調就只標一個數。

現代標準粵語聲調[來源請求]
聲調名 陰平 陰上 陰去 陽平 陽上 陽去 上陰入

/高陰入

(「新入」、「上入」) 下陰入/低陰入 陽入
調值 55 51;53 35;15;14 44;33 11;21 13;23 22 5 51;53 35;15;14 4;3 2
調形(國際音標) ˥ ˥˩;˥˧ ˧˥;˩˥;˩˦ ˦;˧ ˩;˨˩ ˩˧;˨˧ ˨ ˥ ˥˩;˥˧ ˧˥;˩˥;˩˦ ˦;˧ ˨
漢字舉例 溫閹三 搵掩九 韞厭四 雲嫌零 尹染五 運驗二 屈𨋢七

鹿

挖醃八 鷸頁六
調號 1 2 3 4 5 6 1;7 6-2(表變調) 3;8 6;9
國際音標(調形只標一種) wɐn˥

jim˥

sam˥

wɐn˧˥

jim˧˥

kɐu˧˥

wɐn˦

jim˦

sei˦/si˦

wɐn˩

jip˩

lɪŋ˩

wɐn˩˧

jim˩˧

ŋ˩˧

wɐn˨

jim˨

ji˨

wɐt˥

lip˥

t͡sʰɐt˥

wɐt˨꜔꜒

jip˨꜔꜒

lʊk˨꜔꜒

wat˦

jip˦

pat˦

wɐt˨

jip˨

lʊk˨

粵拼 wan¹

jim¹

saam¹

wan²

jim²

gau²

wan³

jim³

sei³/si³

wan

jip

ling

wan

jim

ng

wan

jim

ji

wat¹

lip¹

cat¹

wat⁶²

jip⁶²

luk⁶²

waat³

jip³

baat³

wat

jip

luk

同時,在好多種粵語方言:

  • 陽平調調值是31而不是11;
  • 調值55和調值51不是同一聲調。

歷史變化 编辑

與其他語言一樣,粵語也不斷經歷語音變化

精照合流:齿龈音和龈颚音合并 编辑

過去影響廣東話的一個轉變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齒齦音和齦齶音(有時稱齒齦後音)合流。這區別在1950年代之前出版的許多廣東話字典和發音指南中有紀錄,但在任何現代粵語字典中不再區分。

記錄此區別的出版物有:

  • R. Morrison, D. D.,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Chinese, 1828(《广东省土话字汇》)
  • 虞学圃、温岐石,《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 1838.
  • Williams, S., 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 1856.(《英华分韵撮要》卫三畏)
  • Cowles, R.,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1914.
  • Hoh Fuk Tsz and Walter Belt, A Pocket Guide to Cantonese, 1929.(《增订粤语撮要》何福嗣、皮泰德)
  • Meyer, B. and Wempe, T.,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1947.
  • Chao, Y. Cantonese Primer, 1947.(《粤语入门》,赵元任

噝音腭化引起許多曾經不同的詞聽起來一樣。作為比較,現代標準普通話仍有此區分,大多數廣東話的齦顎音對應普通話捲舌音,如:

擦音類別 漢字 現今粵語 1950年代前粵語 現代官話(普通話)
不送氣塞擦音 /tsœːŋ/(齒齦) /tsœːŋ/(齒齦) /tɕiɑŋ/(齦顎)
/tɕœːŋ/(齦顎) /tʂɑŋ/(捲舌)
送氣塞擦音 /tsʰœːŋ/(齒齦) /tsʰœːŋ/(齒齦) /tɕʰiɑŋ/(齦顎)
/tɕʰœːŋ/(齦顎) /tʂʰɑŋ/(捲舌)
擦音 /sœːŋ/(齒齦) /sœːŋ/(齒齦) /ɕiɑŋ/(齦顎)
/ɕœːŋ/(齦顎) /ʂɑŋ/(捲舌)

儘管上述參考文獻觀察到區別,但大多數人還注意到,當時已經出現腭化現象。Williams(1856)寫道:

The initials ch and ts are constantly confounded, and some persons are absolutely unable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more frequently calling the words under ts as ch, than contrariwise.

Cowles(1914)寫道:

"s" initial may be heard for "sh" initial and vice versa.

這種顎音化差異的痕蹟有時反映在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例如許多名字將s/s/)拼寫為sh即使sh/ɕ/)不再用作字詞發音,例如姓氏/sɛːk˨/)通常羅馬化為Shek,以及地名沙田/saː˥ tʰiːn˩/)今作Sha Tin.

金甘合流 编辑

香港有地名英文拼成「om」、「op」,如甘泉街、甘雨街的甘(Kom)、油柑頭(Yau Kom Tau)、菴由(Om Yau)、大菴/大庵(Tai Om)、紅磡(Hung Hom)、舂坎角(Chung Hom Kok)、和合石(Wo Hop Shek)等,[7]在《分韻撮要》時代屬第三十一韻「甘敢紺蛤」,與第十七韻「金錦禁急」不同韻,[8]但現時皆讀「金」韻(/ɐm/、/ɐp/)。

泥來合流:/n/和/l/不分 编辑

現代香港許多讲广东话的年轻人说话时不區分某些音素對,例如/n//l/,合并为/l/古泥母/*n/)和来母/*l/)字,今都出现/l/读音,有“你李不分,南蓝同音”的情况。在上面所述的近百年前的粤语材料中,/n//l/的区分十分清晰。直到1994年,Yip and Matthews所出版的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中,才正式出现了以/l/取代/n/的现象。但是,年轻粤语使用者在遇到“年莲南篮”等字需要区分时,似乎可以凭直觉分开哪些应读为/n/,哪些应是/l/[9]

這雖然通常認為是“懶音”(懶音),然而它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并正在影響其他粵語地區(見香港粵語。)[來源請求]

疑影交替:软腭鼻音/ŋ/和零声母交替 编辑

软腭鼻音来自中古疑母/*ŋ/),零声母则本多来自中古影母字。疑母和影母清浊并不相同,疑母是浊声母,影母是清声母,所以/ŋ/声母字今读阳调,而零声母字则多为阴调。如“饿”应为/ŋ/声母,读阳去调;而“澳”应为零声母,读阴去调。50年代以后,两者多混为/ŋ/声母,张洪年(1972)指出一批本为零声母的字(除韵母为高元音/i//y/的字),如不读/ŋ/听起来反而不合语感,但三十年后,其在2002年指出,/ŋ/声母在此时逐渐出现失落,变读为零声母。[9]这一变化有可能与浊音清化类似,出现了以声调对立侵蚀清浊对立地位的语音简化现象。

介音/w/繼續消退 编辑

圆唇辅音/kʷ//kʰʷ/来自中古合口韵,圆唇部分可视作介音。上述提到的《分韵撮要》最初将/kʷ//kʰʷ/独立为一组声母是由于粤语只在/k//kʰ/声母后存留有介音/w/。但在六十年代左右,这两个声母中韵母为/ɔŋ//ɔk/的字,如“光广国鄺廓”等的声母渐渐失去了圆唇色彩(介音/w/),变读做“江讲角抗确”。之后逐渐扩展到所有韵核为/ɔ/的字,可见于“戈果過”等读若「哥嗰個(/kɔ/)」。[9]

/i/和/y/介音的缺位 编辑

官话/i//y/前的齿龈音/ts//tsʰ//s/,即官话拼音“z、c、s”)和软颚音/k//kʰ//x/,即官话拼音“g、k、h”)都发生了颚化,合并为龈颚音/tɕ//tɕʰ//ɕ/,即官话拼音“j、q、x”)同时保留了介音/i//y/

粤语则保留了齿龈音软颚音的对立,介音/i//y/发生了消变[註 1]

可见于一些典型的例子:

现代粤语

(广州音)

中原音韵

(元代)

现代官话

(普通话)

/ha/ /*xia/ /ɕia/
/sɛ/ /*siɛ/ /ɕiɛ/
/kʰɐu/ /*kʰiəu/ /tɕʰiu/
/kau/ /*kiau/ /tɕiɒu/
/tsʰɛ/ /*tsʰiɛ/ /tɕʰiɛ/
/tsɐu/ /*tsiəu/ /tɕiu/

此处列出中原音韵意在代表十四世纪左右当时共同语的参照,采用宁继福的《中原音韵》拟音。

注释 编辑

  1. ^ 消失或变化

參考 编辑

  1. ^ 1.0 1.1 Cantonese Transcription Schemes Conversion Tables - Finals. Research Centre for Humanities Comput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2. ^ Bauer & Benedict (1997:49頁)
  3. ^ 劉叔新:《粵語壯傣語問題:附語法語義詞彙問題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ISBN 7-100-04660-2
  4. ^ 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話:「(「力」和「拎」的韻核)... is more like the vowel sound in English late but is shorter.」;而第18頁又指出:「熟」的韻核處於/u/和/ɔ/之間。
  5. ^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humanum.arts.cuhk.edu.hk. [202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6. ^ 本表參考馬詩帆葉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加上南寧粵語有但是廣州粵語沒有的韻母,和一些見於白讀不見於文讀的元音。
  7. ^ 街道名稱 (2022年6月).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7). 
  8. ^ 分韻撮要. 
  9. ^ 9.0 9.1 9.2 张洪年. 21 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2, 24 (2): 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