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

一种鸟类
(重定向自紅耳鵯

红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紅屎忽等,是一種原產於亞洲熱帶的鵯屬鳥類,後來作為觀賞鳥被引入到世界各地。

红耳鵯
叫聲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鵯科 Pycnonotidae
属: 鵯屬 Pycnonotus
种:
红耳鵯 P. jocosus
二名法
Pycnonotus jocosus
Linnaeus, 1758
異名

Otocompsa emeria

特征 编辑

 
紅耳鵯和其巢
 
年輕的紅耳鵯(3週大)

成鸟全长20~22厘米,翼展约28厘米,体重23~42克。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2]。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3]。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4]。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叫声为响亮不断的叽叽喳喳叫声,两或三音节短而甜的哨音鸣声wit-t-waet;也作悦耳的prroop声[3]

主食 编辑

雜食性動物每日必須吃水果、昆蟲、鳥糧、菜 ,少一種食物都會沒營養 幼鳥時期:水果40%,蟲30% 糧(最小食三款糧)30% 亞成鳥/成鳥時期:水果40% 蟲20% 糧(最小食三款糧)30% 菜10% 主食木瓜(幫助吸收),面包蟲去頭/夾死頭幼鳥時期每天15隻上限,成鳥每日10隻面包蟲。[5]

习性 编辑

留鸟。栖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也见于村寨附近的林缘和庭院,或江边灌丛。常结群活动,性活泼善鸣[2]。喜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3]

繁殖 编辑

繁殖于3月至8月,筑巢于树上,窝卵数3至4枚,卵粉色,密布褐色斑纹[2]

分布地域 编辑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3]。中国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2]

亚种 编辑

  • P. j. jocosus,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南部[3]
  • P. j. fuscicaudatus,分布于印度西部
  • P. j. abuensis,分布于印度西部
  • P. j. pyrrhotis,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北部
  • P. j. emeria,分布于印度东部低地到缅甸泰国西南部
  • P. j. whistleri,分布于安达曼群岛
  • P. j. monticol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从锡金至缅甸北部,以及中国西藏东南部至云南南部[3]
  • P. j. pattani,分布于从泰国到马来群岛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
  • P. j. hainanensis,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广东南部及硇洲岛

保护措施 编辑

中国大陆,红耳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 编辑

  1. ^ Pycnonotus jocos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近危級別的原因
  2. ^ 2.0 2.1 2.2 2.3 郑光美; 张词祖. 中国野鸟 (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 ISBN 7-5038-3086-7. 
  3. ^ 3.0 3.1 3.2 3.3 3.4 3.5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M). 何芬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ISBN 7-5355-3224-1. 
  4. ^ 钱燕文. 中国鸟类图鉴 (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ISBN 7-5349-1564-3. 
  5. ^ 存档副本.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外部連結 编辑